不严重
利辛县,隶属于安徽省亳州市,位于亳州市南部,北邻涡阳县,东靠蒙城县,南至淮南市的凤台县、阜阳市的颍上县,西接阜阳市的颍东区和太和县。总面积2005平方千米。 2019年,利辛县下辖20个镇、3个乡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利辛县常住人口为1187254人。
利辛县境内有伍奢冢、禅阳寺、阴阳城、纪家塔、节孝坊等古遗址。清音戏、拉魂腔、淮北大鼓及展沟九曲黄河灯阵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年,利辛县地区生产总值33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3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98.2亿元,增长2.7%;第三产业增加值180.1亿元,增长3.6%,三次产业比重为16.1:29.6:54.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6484元(按2019年常住人口125.2万人计算),折合3839.7美元(按全年人民币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6.8974元人民币计算)。
965年5月1日,利辛县正式成立;因县城居于利辛集而得名。
利辛集古为驿站。据乾隆十七年(1679年)《颖州府志》载,自颍州至蒙城,途中有插花铺、桃园铺(今谭铺)、利现铺、董家铺(今董集)、中疃铺、望疃铺。利现铺在清道光年间递铺裁撤时被取消,后来多有乡民移居,卖茶售饭,成为过路店。1951年土地改革时,已发展到十几户人家。阜(阳)蚌(埠)公路通车,设一招呼站,声名不断远播,逐渐变成小集镇。“利现”二字,后谐音为 “利辛”。利辛县城介于黄寨和小黄庄之间,旧时地势低洼,人称“黄湖”;县境内张村铺唐武德三年曾设置文州;古老的西淝河是利辛的母亲河。因此,利辛又别称“黄湖”、“文州”和“西淝河故道”。
建置沿革
先秦时期,分属胡子国、州来国地、后属楚地。
秦,分属汝阴、下蔡县地。
汉,析置城父、山桑县,遂分属汝阴、下蔡、城父、山桑地。
三国两晋时期,以汉制。
南北朝时期,南宋将城父县并入浚仪、北魏于山桑县地置涡阳县,遂分汝阴、下蔡、浚仪、涡阳县地。
利辛县红丝沟
利辛县红丝沟
隋,复置城父、山桑县,遂分汝阴、下蔡、城父、山桑县地。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山桑县为蒙城县,遂分属汝阴、下蔡、城父、蒙城县地。
五代、宋(辽、金),以唐制。
明,洪武中,废城父县入亳州,废下蔡县入寿州,遂分属亳、颍、寿州和蒙城县。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于寿州地析置凤台县;雍正十三年(1735),于颍州地析置阜阳县;同治三年(1864年),析阜阳、蒙城、亳州、宿州地置涡阳县,遂分属阜、涡、蒙、凤4县地。
民国,依清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清、民国旧制(1964年以前)。
1964年9月12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向国务院报告:“以阜阳、蒙城之间的公路交叉点之利辛集为中心,分别从阜阳、涡阳、蒙城、凤台四县划出部分地区设置利辛县。”同年10月3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48次会议通过,决定设立利辛县。
1965年5月1日,由阜阳专员公署筹备,组建利辛县人民委员会,析阜阳县王人、王市、马店、胡集4区,析涡阳县阎集、江集、张村3区,析凤台县阚疃、展沟2区,析蒙城县望疃区,共10个区组成利辛县辖区,宣布开始办公。办公地点临时设在阎集区公所院内,同年10月移于今址。
2000年,成立亳州地级市,利辛划归亳州市管辖。
2019年4月2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利辛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标签:利辛,疫情,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