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的期末考过后,寒假到了。
与暑假相比,三周左右的寒假总让我们觉得有点意犹未尽,短短的几天,对于我们来说好象有点不够用啊!虽然时间短,但如果我们早些计划,合理安排的话,同样可以过快乐而又有趣的寒假! 终于过寒假了,难得有这样长的时间待在家里,做些平时没有时间做过的事情。应该帮着家人做些家务,懒惰是不该有的。
其实真的很累的,为什么不让自己轻松呢?不过这样的寒假才劳逸结合。年前,人们开始忙碌过新年,车水马龙,人流不息,过年的味道仍然很浓厚,人来送往好不热闹!大家不论离家有多远,不论学习和工作多忙,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时刻,纷纷赶回家里跟亲人团聚。
过年那天晚上,鞭炮声响个不停 。我也兴致勃勃地放起烟花,那些震耳欲聋的声音像是要告别过去的一年,那争奇斗艳的烟花像是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无意中,看见清洁工忙碌的身影。整个小区处处留下了放完鞭炮后的垃圾、火柴。
过年之际,清洁工却辛苦着。我们难道没一点责任吗?我想,这是每人该深思一下的问题。
过年的这两天,更是热闹极了,走亲访友去拜年,不亦乐乎。我收到了不少新年礼物,可走亲戚免不了带礼物的,可礼尚往来。
因此,真正吃到这个礼物的还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有时一盒点心等打开时已经发霉了。不过,春节的饮食还真是丰富。
几天的暴饮暴食害的我肚子疼。看来“民以食为天”,真有道理。
总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刚放假的时候,不会把一天的时间好好珍惜,随意的去浪费。等到最后倒数三天,才把没来得及做的东西完成,把没整理的事情处理好。
一转眼的时间,寒假就快要过去了。但想一想,寒假还是很充实、有趣。
事情发生在春节,现在我当我想起那件事,都会捧腹大笑,是这样的――晚饭过后,我们一家都被好看的电视给迷住了,谁也不愿去洗碗。一会儿,电视完了,可谁也没动过洗碗的念头。
一家之主老爸发话了:“今天,今天谁洗碗啊?”我和老妈都没有吱声。可老爸和老妈的目光投向了我。
好啊!你们这两只“老狐狸”,想合起伙来整我,那――可没门!我现在还真有点怀疑,十二生肖里为什么没有狐狸。我当然给拒绝了!我可没这么傻!老爸可是属鸡的,为什么一点因为不勤快呢?唉!反正这个重担我是不会去挑的!!这个局面就这么僵持了许久……我灵机一动,就想出一条锦囊妙计――划石头、剪子、布!星空点缀着我们家,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好象在讨论到底谁笑到最后,到底鹿死谁手!!“石头、剪子、布”随着一个声音,老爸光荣“牺牲”了。
我很想笑,可是为了老爸那张老脸,我尽量不笑,捂着嘴说:“老爸,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哦。”。
1、端午节的时候,老人们总会用五彩丝线编一些好看的手绳,给调皮的孩子系在手腕上,再小一些的孩子,还会挂上漂亮的小香囊,据说是辟邪驱毒的。
2、端午节的由来直到现在还是众说纷纭,有纪念伍子胥说,亦有纪念孝女曹娥说等等。但一直被广泛盛传并最被广泛认同的是纪念屈原说。
3、端午节的重头戏当然是粽子,关于粽子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莫过于祭奠投身汨罗的伟大诗人屈原,也由此似乎粽子应该带着一股浓重的悲情色彩。
4、端午节含蓄蕴藉,内敛而不事张扬。它没有磅礴的气势,也没有宏大的场景,一切都是那么平缓而舒坦。每家每户独自为节日的喜庆而忙碌。
5、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
6、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7、故乡的端午节,浸透着一种浓浓的乡亲、亲情。
8、故乡的端午节哟,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
9、老家过端午节,会像过年一样地隆重。除了包粽子外,还要蒸糖三角煮咸鸭蛋……记忆中,那时条件好的人家还会到集市上称几斤肉,买上几条鱼,做上几个下酒菜,犒劳一下刚刚忙碌完麦收的自己。
10、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11、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12、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列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13、哦,端午节又到了。我便欢天喜地的来到年年割艾草、菖蒲的野地里,割了一捆回来,几乎是每一个大门及房门口都挂上一副。一大清早,整个村子里,散发着浓郁艾草、菖蒲的馨香。
14、如此悲壮的伟人,如此悲壮的事迹。时过境迁数千年后的今天,我们都忘了这一切一切。我们所记得的,只是粽子,只是龙舟,只是刚被国家确立的法定节日。没有多少人会记得几千年前的今天,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心如刀割,绝望地投江自尽。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纪念屈原的节日!
佩饰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挂艾草、菖蒲、榕枝 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曹娥
钟馗
跳钟馗、闹钟馗: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
斗草
吃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此外浙北端午节还吃豆腐。
广西人:
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由于民族融合,所以几乎整个广西不管什么民族新年都会包粽子,不单是壮族),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大年三十正在煮呢,呵呵)。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其实是一种串门拜年走访,回老家,吃粽子只是一个借口,大家会摆宴席,借此可以增进亲戚的感情)。
首府的大街小巷会挂上喜庆的纸灯笼,街道马路两旁还会设立一些民族特色装饰和雕像。
除了壮族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少数民族会有自己的活动,不过范围不广不具代表性(既你来了你可能感受不到)所以这里先不说了。
北京人:
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我是端午节出生的所以多少知道点,,和你说说,,端午的由来有很多说法,广为流传的有4中说法,,
但人们大多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LZ:你好!
粽子不是屈原发明的,而是在屈原死后,当地老百姓担心屈原被鱼虾吞食,便投下五谷喂鱼虾。到了几百年后,屈原死得太久了,于是人们便将这个风俗演变成了端午节吃粽子。现在的粽子,花样多了,除了用糯米包五谷,还有包肉的。
谢谢!
另外,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因此,LZ,粽子和汤圆的发明者都是老百姓,而不是屈原和什么猪八戒。 谢谢!欢迎追问!望采纳!
人间团圆,碗中汤圆 汤圆和元宵本是一回事,据说袁世凯复辟的时候,忌讳“元宵”与“袁消”同音,于是勒令改称元宵为汤圆,有诗为证:“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
洪宪当年传禁令,借街不许喊元宵。”所以,我们吃了一千年的元宵,又吃了一百年的汤圆。
仪式化汤圆: 元宵的起源是一种叫锤子的食品,据唐人卢言的《卢氏杂说》记载,在宋以前,锤子已经成为了宫廷里的主要食品。《太平广记》引录了《卢氏杂说》所记载的一位专为唐代宫中做锤子的能手“尚食令”(专供膳食的宫)。
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唐代的锤子已经不同于南北时期了。南北时期的“大锤薄饼”可能是蒸的或者是烙的,唐代的锤子,已经看上去有点近于今天的油炸元宵了。
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元宵节的食品时写道:“乳糖圆子”,“锤子”居首位。“乳糖圆子”和“锤子”即后来的元宵,“乳糖圆子”可能是水煮的,“锤子”可能是油炸的。
元宵节食品油锤之所以被称为“圆子”,主要因为这种食品的形状是圆的。元宵之夜,天上的月亮圆圆的,人们食“圆子”有拜月和祭月的意思;“圆子”圆圆的,象征着天上的月亮。
另外,元宵夜,全家人团聚一起,吃着圆圆的“圆子”,仰望着天上圆圆的月亮,完成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图腾进食仪式。 除了饺子之外,汤圆也成了我们民族文化特征的一部分,并且和冬至元宵节这些节令紧密地联系起来。
9·11事件之后,马来西亚出现了一股以反恐怖为名义的反华情绪,当地的华人团体如马华公会、民政党及其他华团领袖为让人们了解华族文化的本质,便邀请首相马哈蒂尔吃汤圆,有助于让首相更加了解华族文化,看看!汤圆的实际用途还真不小。 民俗化汤圆: 在民俗方面,汤圆的衍生含义就更令人匪夷所思了,广东潮汕一带,吃汤圆竟还有祈子的功效,婚后第二天,农村人总喜欢将新娘引到井边,往井里投放一颗汤圆,然后让新娘打水。
新娘应该眼急手快,将汤圆打起来,这就意味着新娘这一年能够得贵子。以汤圆喻子嗣的习俗,另有一种就是每年的冬至,家家户户都做汤圆。
那些在这一年结婚的人家,搓完了汤圆后,总会将汤圆数一数,如果汤圆是单数,那么意味着生男孩;如果是双数,则意味生女孩。 这还不算,更有民粹主义者,将汤圆和元宵严格地区分开,谓之曰:南人汤圆,北人元宵。
在制作上也有了讲究:“元宵”是把事先准备好的馅蘸水放在元宵机或笸箩里,与江米粉一起滚动数次即成元宵。而“汤圆”则是把用水和好的汤圆粉,用手工把汤圆馅—个一个地包在皮里面,即成汤圆。
推荐: 芝麻汤圆: 主料:糯米1200克。 配料:粳米300克,芝麻100克,猪板油100克。
调料:白糖400克,糖桂花10克。 做法 1、糯米、粳米放在一起掺匀,用清水淘洗2遍,淘洗干净,并用清水浸泡12小时左右,再用清水漂清后上磨磨成细米浆,装入布袋压干水分,成为干米粉。
2、干米粉取用1/10上屉蒸熟,取出放入剩余的干米粉中和成粉团,揉匀揉透。 3、芝麻用清水淘洗干净,沥水晾干。
4、猪板油洗净,撕去油膜,切成小方丁。 5、锅置火上,放入晾干的芝麻,用小火炒熟,取出磨成芝麻酱。
6、芝麻酱放入碗中,加入猪板油丁、白糖,糖桂花5克调拌均匀,再均分成100份,成为馅心。 7、揉好的粉团放在案板上稍揉,搓成长条,摘成100个剂子逐个搓圆,用左手托住,右手拇指贴边,食指捺入剂子中心,顺势旋转成酒杯状,分别包入馅心,捏拢收口再搓圆,即为汤圆生坯。
8、净锅置旺火上,加入清水2500克,烧沸时下入汤圆生坯,边下边用手勺推动,使水旋转,防止汤团粘锅,煮至生坯浮起时再加些清水以保持微沸,再煮约半分钟至熟透,连汤盛起分装10碗,再分别撒上余下的糖桂花即成。 点评:香糯粘口,甜蜜入心。
桂花汤圆: 主料:糯米面500克。 配料:熟面粉50克,青红丝5克。
调料:白糖150克,桂花酱25克,猪油50克。 做法: 1、青红丝切成碎粒。
2、白糖、桂花酱、青红丝粒、猪油、熟面粉一起混拌均匀,揉搓成馅坯,然后压实压平,再均分切成40块方块,即成馅料。 3、糯米面放在簸箕内,再将馅料块放入漏勺中,蘸一下水后,放入糯米面中滚动,滚至不沾糯米面时,再蘸一下水,再滚沾糯米面,如此反复进行,待滚至成乒乓球大小时,即成为桂花元宵生坯。
4、锅置旺火上,加入清水,烧沸后下入元宵生坯,用手勺不断推动,待元宵皆浮于汤面,并能用筷子穿透时即熟透,带汤盛入碗中即成。 点评:香糯粘口,芬芳宜人。
金银汤圆: 主料:糯米面500克,大黄米面500克。 配料:熟面粉100克,核桃仁50克,芝麻50克。
调料:白糖500克,蜂蜜100克,桂花酱15克。 做法: 1、芝麻用清水淘洗干净,晾干后炒香。
2、核桃仁洗净,沥水,剁成碎末,再与炒芝麻、桂花酱、白糖、蜂蜜、熟面粉一起掺和均匀,用手揉搓至有黏性的块团为止,如揉不成块,可再加些蜂蜜。然后均分成5份,逐份用平面木棒敲砸成硬的、四周整齐的平整块状,再切成大小相等的小块,共计60块,即成为馅料。
3、糯米面、大黄米面分别放置。再将馅料放入笊篱里,然后放入水中一蘸,随即放。
标签:朋友圈,纯手工,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