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十二年,曾经满目疮痍的汶川,如今大地渐绿,山河正兴。
在汶川,兴邦,先兴家园。爱国,先建好汶川。
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
这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十二年之际,四川经济日报记者一行,踏上有着“大禹故里、熊猫家园、康养汶川”美誉的全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的这片土地,感受到的第一印象。
俗话说,苦难兴邦。
在汶川,兴邦,先兴家园。爱国,先建好汶川。
“住上好房子,拥有好身子,过上好日子。”是汶川人民要去实现的“汶川梦”。
从县城到乡村,好房子,随处可见。
曾经,威州镇茅岭村,是高山贫困村。
现在,村里的荒坡,种了李子树;黄土平房,变成二层小洋楼。
红瓦、白墙,云雾之间,隐现出民居墙上的彩绘,好一幅“云中山居图”。
村民马元虎,正在他新修的小二层里收拾行李,他和家人明天要去县城,参加两年一次的全民免费健康体检,“我们已在县医院免费体检过好几次了,一切正常,身体好得很。”
2012年,汶川启动全民健康示范县创建,在全国第一个实行全民健康免费体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将汶川全民健康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列入国家级试点项目,汶川县成功创建全国慢病防控示范区,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方便、快捷、专业的医疗服务,“一小时医疗服务圈”全面形成。
健康的体魄,让老百姓有更充沛的精力和干劲投入到建“家园”的奋斗中。
汶川县漩口镇,一片热火朝天。在“来料加工首届技能大赛”中经过激烈角逐后,年轻姑娘唐小苗获得了一等奖和5000元的奖金,捧着大红的奖牌,唐小苗对记者说,农忙时,干庄稼活,农闲时,不出门就能当工人,日子一天天地好起来。
同一时间的雁门镇过街楼村,村民们正忙着参加各类就业培训,村主任尚忠福正在向全村人发送最新的就业信息。
为官一任,致富一方百姓。近年来,汶川坚持“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总体思路。按照“南林北果+特色畜牧”的产业布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六个一万亩”“汶川三宝”等产业基地和特色水果,让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加快推进“绿色百亿工业园区”建设,从技改、品牌、共享等角度出发,让绿色工业提档升级;打造美食、美景和美宿知名“目的地”,让康养旅游提速发展。
汶川人在地震遗址上建起了培训经济,“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四川党性教育实训基地”“四川省公务员培训基地”在映秀挂牌,并被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全省红色旅游重点线路。2019年,映秀全年接待各类成人教育(现场教学)、青少年研学实践共计410余团(班)次、5.1万余人次;全年游客量达350余万人次,较2018年增加50余万人次、增长8.5%。
同时,汶川深挖独特气候优势、区位优势和“无忧地”历史文化,加快推进旅游(康养)经济。2019年接待游客627.7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7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5%和14.9%,汶川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康养圣地。
来源:经营管理者
标签:汶川,县城,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