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2、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
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
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
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5、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
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1.养只宠物。宠物可以让人获得心灵上的宁静,消除孤独感。研究发现,养宠物还可以降低血压,促进血液循环。
2.找到信仰。研究表明,有追求、有信仰(不单指宗教信仰)的人,如果定期参加社区服务、聚会(至少每周1次),比没有追求及信仰的人要多活7年以上。
尤其是退休后的老人,更要为自己找到新的奋斗目标,哪怕是读老年大学,组织伙伴们一起聚会、旅游等,都对健康有益。
3.结交开朗的朋友。幸福可以传染。美国哈佛大学一项研究发现,每当社交圈子里增加1位快乐的新伙伴,人们的幸福感就可以提升9%,而每增加1个不快乐的伙伴,幸福感就下降7%。
因此,最好多结交一些性格开朗、生活积极的朋友。同时,也要尽量带给朋友欢乐。
4.为别人花点钱。与花钱给自己买东西的人相比,花钱帮助别人的人更幸福。
可以利用攒下的私房钱资助儿孙们读书,或者捐给慈善组织,都是不错的选择。
5.给自己留出空间。
可以考虑在家里开辟一块心灵港湾,比如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书房,或是自己亲手在阳台上布置的“小花园”。
在这里,你可以充分放松,无论是阅读、演奏乐器,还是和家人聊聊家常,都有助于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更有情调,还能提高体内血清素水平,从而保持良好的情绪。
6. 让家充满阳光。
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心里,充满阳光都可以令人心情开朗,尤其是退休后的老人,更应保持住所拥有充足的阳光,周围交通便利、设有社交娱乐场所和绿色空间等。
7.早睡早起。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失眠的人患抑郁症的几率会增加10倍以上,患睡眠焦虑症的几率会增加17倍以上,所以良好的睡眠对幸福长寿必不可少,其中早睡早起尤为重要。
8.攒点小钱。厚厚的钱包比购物消费更能给人带来快乐,老人可以自己攒点私房钱,增加幸福感和安全感。
9.找个知心爱人。结婚的人比未婚的人幸福系数高出2倍以上。历久弥新的婚姻不仅有助长寿,还可以缓解压力,让人远离疾病。
10.看电视不超1小时。
《国家地理》杂志问卷测试表明,幸福的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原因很简单,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与亲人或朋友欢聚,或培养自己的爱好。此外,长时间看电视还会对视力、内分泌系统等造成伤害。
11.少吃肉类食品,多吃水果蔬菜等健康食品。
“经济不是最大的问题,精神上的孤独才是问题。”
专家接受记者采访表示,这群中老年单身人士的精神世界值得大家关注。
专家说,曾录制一档节目《再婚老人的困惑》,并组织了一个座谈会,随后发现,60岁以上的老人中,单身者居然占到了总数的四分之一。
“宜家里中老年人聚会的现象,其实我之前就已经观察到了。”
专家认为,“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能责怪这些中老年人,或其他任何人,而是应该思考大家应该做些什么,满足老年人们更多元化的需求。”
中老年人聚集宜家,是不是说明老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多?
对此,专家并不认同,他告诉记者,目前社区文化中心和老年人活动室几乎已经覆盖到本市所有街道,许多街道在硬件设施上还建设得很好,有的更是开展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娱乐项目。
“但是,如今的中老年人有着更多元的需求,也提醒大家在为老服务方面应当有更新的思考。”
“社区里的老年人活动室是免费开放的,许多也有阅览室、有棋牌室、有健身娱乐设施。不过,如果老年人要找个有情调的地方聚会的话,可能就不适合了。”
专家分析说,“在活动室里,可能只能喝喝茶水,没有现磨咖啡,环境也没这么优雅、有情调。又或许,活动室里正安排着舞蹈活动、文化讲座等等,不是随时随地就能够满足某些老年人要单独聚会的需求。
当然,聚会也可以选择咖啡馆、餐厅,但消费比较高,中老年人又不太能接受了。”
宜家餐厅的出现恰恰满足了老年人聚会时多元化的需要:舒适、优雅、有情调、有气氛、咖啡很好喝,关键是都免费。
年老之后,听到生并退岗等不幸的消息,甚至与挚亲生离死别,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必修课,也是一种心理能力的考验。
不久前,78岁的张老送走了相伴50多年的妻子。原先每天去公园遛弯、打拳的他,天天把自己锁在屋里。老伙伴们放心不下,经常来探望。老张话也不多,总推说“不想提伤心事”。偶尔,他才轻声低语两句:“每天活着都是受罪,哪儿有资格出去玩呢?真想随她一起去了。”
随着年龄增长,不幸总会不期而至。
短时间看,不去触及这些伤心事,好像能保护情绪。
可长期看来,就无异于把悲伤“慢性化”。
一旦遇到熟悉的事,就容易触景生情,引起自责、内疚等情绪,接着还可能诱发自我怀疑和否定。
尤其对老人来说,回避坏消息,或把悲伤装在心里,就难以找到情感出口,更无法开始新的生活。
因此,遇到伤心事后,首先,老人不能封闭自己、孤立离群,最好能确保和子女、亲朋住在一起。同时,要适当和别人谈论这件事。
把“不幸”说出来,等于是在不断提醒自己,这事已经发生、过去了,现在的“我”是安全的。
其次,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比如照常和老伙伴一起打太极拳,逐渐消除紧张和焦虑。
最后,父母遇到难事,晚辈不要劝他忍着、别哭。
痛哭也是一剂良药,只有把伤心充分地表达出来,才能腾出空间容纳快乐。
儿女还可以邀请父母一起购物、照料孩子等,帮老人转移注意力。必要时,也可以鼓励他们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标签:常识,健康,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