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奔向梦中的大理、记忆中的故乡,心如止水;还是留在大城市,继续享受可能性越来越多的时代红利——这只是个AB面的纠结,这么简单吗?其实,背后的问题是一长串:我如何工作?如何生活?如何成为我自己?如何找到真正的内心快乐?
我当然没有这个答案。不过,我有一个好故事。
我有一个朋友,她有十几年的职场经验,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律师,然而,她却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一次工作坊上我碰到了她,她说,自己有转行当咨询师的想法,因为律师是父母要她选的,自己却一直都不喜欢。
在接下来一段时间里,她经常跟我讨论心理学应该怎么学,是先考咨询师证,还是先去上某个派别的工作坊……经过两个月的资料收集,她执行力坚决地离职了,打算在家复习备考,考下咨询师证,然后利用自己英语好的优势,申请来年的国外大学的心理学硕士课程,等到留学两年课程回来之后,在国内再找家机构实习和接个案,以专业毕业生的身份真正进入这个行业。
有两个月的时间,她每天都呆在家里看书,早睡早起,计划好当天学习的课程,一下子又回到了当学生的时候。但我渐渐地看着她对心理学的热情一落千丈。因为在备考证书和学历的整个过程中,她看的书都是考点基础知识,而没有任何跟“自我了解、成长课程”直接相关的应用内容。
而生活中,因为暂时离职,跟父母、老公的关系,有了很多改变,在这些生活矛盾中,她发现自己原生家庭的各种问题,而这时候她正在进行的基础学习一点都帮不上她。
她想这是怎么了,学心理学是“自救”,然而,我却越学越不快乐,越学越迷茫。
后来,我们聊天,我问她为什么喜欢心理学,她说,因为可以认识自己,让我活得更好。
我说对呀,可你在追求心理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目标放在了对专业背景的追求上,例如证书,学历。
是啊,的确是,放弃对强势专业背景的执着后,她发现自己跟随自己的阅读兴趣和内心向往去看书的时候最有收获最快乐,也发现自己在跟很多人一起讨论开放地内心想法的时候收获最大…她的志愿本并不是一步当到专业咨询师,而最想做的是先解开内心诸多困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也许只有当自己成长到一定阶段,再想要不要成为助人的专业咨询师,更为自然。
她问自己,本来是为着认识自己而来,结果,这个学习心理学的目标很快成为了“要成为优秀咨询师”的压力。
我问她,这个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她说可能是惯性。因为她从来都是一个优秀的人,要做就做到最好,获得公认意义上的最好,然后定目标,做规划,然后努力实现,这就是一贯会做的事;而对循着感受前进、把自己放进未知目标的学习进程,她多少是没有安全感的,因而只好以各种学历证书的目标,来安慰自己。
谈清楚这个问题,她就真的不再纠结于任何证书、学历,她学着跟随自己,做些想做、但一直没做、而且也没什么确定未来的事,比如无目的地看书、出游等等。
两年后,她还依然不是专业咨询师,不过她是闺蜜圈中最佳聊天对象,我们都认为她心理学其实学得很好。
大量的人在离职与否、换城市与否、选这个男人与否、考不考证之间纠结……越无解,越可能是你的认知层面决定的。
由于困境的AB面都是单维度的,特点是选来选去都一样,是出于利弊相抵,浪费时间,内耗极大,因为本质上你的思维是平面的,不跳脱出来有立体的角度,很难有更佳选择。
如何跳脱?
心理学家韩岩老师在自己的书里写了自己留学澳大利亚的一段经历:
“十七年前,在澳大利亚第一批大陆中国留学生,同样生活在一种原始资本主义的底层生活中。他们欠着债,打着两三份工;他们有国不能回或有家不能回;他们没有永久居民身份(这是最关键的一条),所以没有医疗保险,不能去大学读书,他们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他们的情感生活乱七八糟……于是在他们的队伍中,就在一段时间接二连三发生了一系列自杀事件。我那时当记者,就开始研究这些事件。说研究,有点轻描淡写,其实我是他们中的一员。不过,我总觉得我与许多人有些地方很不一样:我经常觉得那时的我们其实是生活在一种疯狂之中,我脑海里经常冒出来的一句话是,为什么要流浪?”
韩岩老师给那批焦虑、以安稳生活为目标导向、牺牲当下和内心真实的人一个名称,叫“精神难民”。
今天这个“精神难民”的称法同样适用与我们,很多人就一直在生存的溺水模式中,等我创业成功就安全了,等我拿到绿卡就安全了……这是“求生”,远不是“生活”本身。
韩岩老师在经历了这样一段“非人化”的生活后,决心终止这种生活,过回心目中正常人的生活,“我要返回我自己”。从那一刻,他放下了一切生存恐惧,在城市里游荡,“要好好看看这个本来是我们的梦想,但却没有时间认真体验过的城市”。
在那段岁月里,他几近贪婪地观看着,体验着,理解着澳大利亚的社会文化。“我的头脑里不知怎么的,功利的目的一时间好像大多都消失了,基本上我好像忘记了忧愁和担心。我当时是个穷人,而且是还未得到永久居民权,但我很快乐!”
如果从动物性的生存恐惧中先出来,回到一个“正常人”的生活;从忙着构建与外界的关系,开始回到自身,会发生什么?韩岩老师指出,人们有一种失落久远的东西,那就是——“与自己的关系”,然而,从那里用力才会找到“更好的生活”。
韩岩老师说:“我们可以想象在我们自身的内部,有个更高的自我,或是更深的自我。想象我们的我是个有深度的空间,我们可以问:在那很深的底层,那个我究竟是什么?因为只有在那里你才能终极地解决孤独,安全,自由的问题。”
而对现代人来说,这个深度的自我空间里,就像一个久未经营的后花园,那里杂草、暗流密布,因为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拿来构筑肉身的安全和荣耀之上了——有时候,是我们先抛弃了精神,然后又在问自己为什么不幸福,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内在那个心灵的后花园中,人人都累积了太多的情绪,且被压抑太久,然而正是“看不见”的这一切才是主导我们生命的东西,而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外在拥有;从改变这些最难被察觉的潜意识和惯性反应模式,可以改变生命蓝图及现实。
它包括:
你的童年、家族创伤经历,它需要被接纳、清理、疏通;
也包括接受到的各种嘈杂的流行观念,未经梳理和整合的内在信念系统,它们长期冲突、内耗着我们,这些需要得到理性的反思,重新理清彼此的关系;
还有人人都有的存在性难题,我为什么孤独、我是谁、我为何恐惧死亡、什么是自由……这些存在性问题就更本质了,如果不修通,不进行底层、根源性的探索,觉悟生命的本质和自然的力量,也会造成长久的困扰;
……
如果说环保,我们先要做一场心灵的环保,在自我这个深度空间里,去化繁为简,从生存的焦虑、对失败的恐惧中抽离开,感受简朴而丰富的生命本身。
而也只有当我们从“自我成长”的角度去看世界的时候,和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才能开始真正变化,找到新的力量。在物质高速发展的今天,被生存所鞭策,人们在外物中已经困守太久了,越追求越被困,因此去不去云南、逃不逃离北上广都并非一个必须做的选择,更深层的渴望是我们都需要一个与自我的深层链接,一个心灵的故乡。
听过一个广播节目,那个节目采访的是生态学家王方辰,他是个传奇人物,20多年来,他从一位普通工人,到科普教师,到高原生态环保科学家,他将“野人”研究、生态环保、科学探险、考古,以及音乐、美术、摄影集于一身,成为样样精通的“全能手”,主持人问他为何有不断学习和提升的动力,获得如此精彩的人生。他说了一段故事:
十年动乱期间,他的父亲被当成特务关进监狱,临走之前用不多的钱给爱音乐的儿子买了一把小提琴。
主持人说,一般的父亲不是会留下生活费什么的吗?怎么会买小提琴。
王方辰老师说,我从小受到的教育是没觉得会缺钱,钱这个东西没了就没了,还会再来,而人最怕没有对人生的理解力,有了更高的理解力,钱不是事儿。
果然,这把琴从此成为他的精神支柱。在文革中,给他慰藉,给他希望和力量,走出困苦的日子,保持一辈子对各种领域持续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
很多人说幸福是主观的,以为只要一个人内心感觉良好就是幸福的。
殊不知大多数时候,人们其实一直在玩一个“让自己感觉更好”的心理游戏。因为感觉良好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自己“从弱变强”,从匮乏变到拥有,但那只是争夺“强势角色”,还不是完整的幸福构建。
幸福是这个人本身是独立完整的,有强大的精神资源。
爱因斯坦说:“最荒谬的事,我们用同样的方式去做事,竟想要得到不一样的结果。”
生活中大多数时候是这样,困境之所以让我们痛苦,是因为我们没有跳脱的能力。而之所以十几岁时候的很多困境回过头来看,已经不再困扰了,那是因为我们成长了。
无论什么时候,人的自我成长是最重要的,钱是跟随着自我成长而来的,而不是相反。
是否离开北上广从来不是问题,问题是你总是被你当下的拥有定义。
看到这个话题“逃离北上广”还是“逃回北上广”?让我想起2014年第一次把这个话题炒热的时候,那时候主要针对的是80后,现在看来90 、00 也得经历这个问题!其实更深层次的理解说起来,不仅仅是婚姻、去留和事业…
人生又何处不围城呢?
当初为何逃离
多数人都是毕业后决定留在北上广奋斗,为了对理想的期待,未来的美好憧憬。
然后残酷的现实压力一次次摧毁着仅有的坚持和意志。除了工作、爱情带来的精神压力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大概就是房子吧。
蜗居。在每次因水电器故障、素质差的租客、冷漠的房东而焦头烂额,甚至找不到中意的房子几近露宿街头的时候,谁能保证从没接近崩溃过?
所以选择逃离。回到二三线城市的家里,过安稳无忧的日子。可是又真的无忧么?
对了,“逃离北上广”这个话题在网络大热,是09年末的时候。那一年,80后正式集体奔三。而带头的80年生人的哥哥姐姐,已经快迈过奔四的门槛。
而现在,奔四的80后,已经快接近一半了。
对于青春不再却仍然漂泊无依,你恐惧么?
为何再次回来
当初嘴里念叨着公平公平离开了北上广,到了家才发现自己错了,而且错得很离谱。
与大城市相比,小城市更加靠关系、拼爹。反而大大弱化了个人奋斗的希望。
不思进取的生活方式,观念的代沟,思维方式的差异,精神生活的匮乏,一眼便望得到头的生活• • •
行了,还是回北上广深吧。一切都是自由的代价啊。
大城市虽然压力大,但毕竟存在着国内最健康向上而公平的市场力量。所以物质生活再艰难,没有背景的平凡人的前途却更加光明。
那些来自外地已扎根北上广的很光鲜的成功人士,谁又知道他们在出头之前经历过多少不为人知不欲人知的物质与精神上的艰辛呢?
————————————————————————————————————————
这不是最好的时代,却也不是最坏的时代。这里什么都能满足你,这里什么都不属于你。
但最重要的是,在这里契约精神和理性是最大的主宰,人人所向往的自由也是这里的文化特质,支撑着所有在打拼奋斗着的年轻人的梦想。
这里永远有着无穷无尽并相对公平的机会,能否把握看你自己。
所以沉住气,年轻人。这是属于你们的时代,一切逆潮阻碍历史前进的都会被你们踩在脚下。
你只需要努力奋斗,有一点耐心。就在不远的前方, 希望一直等着你。
标签:北上,逃回,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