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寻彗 ,当年业余爱好者青史留名的最佳方式,虽然现在比十年前难多了。
2. 凌星法寻找太阳系外行星 (就是看恒星光变曲线),目前最小记录是80mm的望远镜发现了四颗太阳系外行星。
3.碰运气:如银河系外超新星,小行星撞击木星/月球产生的闪光等等。
4.流星雨:只要做标准观测报告就足够给IMO提供数据。有条件搞分光镜的话可以去拍流星光谱,进行元素分析也能发论文。
5.微陨石,难点怎么确认(靠吸铁石再看扫描电镜其实不太靠谱),如果能收集并且确认,对我化学系毕业的搞点化学分析没什么难的。
6.天文史,如果对科技史感兴趣投篇中文文章,普通爱好者花几年功夫就能做到。
7. 掩星 。小行星掩星可以帮助确定小行星轨道,是否有卫星/光环等信息。行星掩星也是如此(天王星光环在197X年掩星时被发现),当然现在大行星探测器都去过了,不太会有什么发现。
另一边是被掩星的信息,掩星的光度曲线可能能够帮助判断是否是(双星/多重星),小行星的话有助于判定形状。
补充一下,这是依靠普通人财力物力,在不怎么碰运气的条件下最容易发SCI的 ,找一次小行星掩星(当然得在中心线附近)。沿着南北方向依次布开几个点,观测各个点的掩星时间,就能把小行星的形状画出来,妥妥一篇SCI没跑的。
大概是这些吧…想到再补充。比较推荐的用黑色字体标出来了。
我说这台子怎么那么眼熟,原来是湖南师大的。暂居海外的湖南天协成员路过~
考虑到长沙城区的光污染,师大天文台能开展的研究项目比较有限。这里列几个我个人觉得可行的:
1、掩星观测:包括月掩星、行星掩星、小行星掩星、行星卫星的掩食等。具体的观测方法你可以问问谭巍。
2、变星的测光观测:美国变星观测者协会(AAVSO)网站上的 观测指南 ,包含目视、CCD、单反测光。粗看这三类观测手段的指南,我个人推荐单反测光。变星观测大多是长时间监测,也可以根据 AAVSO网站上的需求 参与联测。类似的还有新星/超新星的测光观测,AAVSO网站上能找到几篇超新星测光观测的论文;新星/超新星的分光观测就不用考虑了,环境和器材没法满足需求。
3、双星(或多重星)成员星之间的角距离及方位角的测量: JDSO.org
我不知道目前师大天文台用的是什么样的摄影设备,所以不确定具体能否开展。 如果是做变星CCD测光的话,还需要配套的UBV滤镜,到时候又得增加设备投入了。
上面提到的观测项目,基本流程就是观测获得数据,处理然后得到符合标准的数据并上报,由专业研究人员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
2020.9.13补充:
最近看了美国变星观测者协会的网络研讨会视频,其实在光污染影响下还是有些观测研究可以做的,比如 双星测量 和 变星测光 ,甚至是 凌星法观测系外行星 (搜索系外行星的HAT、TESS、WASP等设备的每像素分辨率并不高,而且使用的器材口径不大,需要后续观测)。 Boyce-Astro 就辅导学生做这些方面的研究,撰写的论文会发表在面向爱好者的学术期刊上(如JDSO)。我对观测终端的构成有初步想法,甚至可以考虑开设面向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观测天文学入门课程,不过还是先得把望远镜光轴给调好……
一个学长说,首先你得学好你的专业知识,然后科研的话你要找一个你感兴趣的课题(学校官网可以查看),去联系导师(学长说脸皮一定要厚),加入他的课题。
这是我们天文爱好者和专业天文研究机构合作的一个典型案例,可以给你提供一下参考
能够让业余天文爱好者参与的科研活动不多,追彗星和流星雨,是最现实的
标签:爱好者,科学研究,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