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有些历史人物,好像已经无法用忠奸来简单判断,比如这位方孝孺。
方孝孺,明代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有很多头衔,长而学从宋濂,声名噪于当时,他是建文帝最信任倚重的大臣,那他为何被建文帝所倚重?
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也是个清吏,在任时,连两个香瓜的礼都不肯受,却在空印案中被朱元璋冤杀,而且始终没有被拨正,好像方孝孺也没有为父亲鸣过不平。
到底是他觉得君无错,臣不能忤逆?还是觉得他父亲是罪有应得?如果他觉得君让臣死臣必死,那算是什么忠?愚忠而已。
如果他觉得父亲是冤死,却不肯为父鸣冤,他担心什么,怕什么?怕忠孝不能两全吗?那满腹诗书尊崇儒家的他,还能算上一个孝吗?
说到忠孝,自然又得提起他在大殿上嚎啕痛哭,坚决不肯为成祖朱棣拟写诏书,并且大骂朱棣,还和已经登基为帝的朱棣当颠呛火,直至被盛怒之下的朱棣灭了十族,就是在九族之外,再加上他的朋友一族,相传一共八百多人,都被处死。
还有个版本,说是他的这些亲戚朋友,都是当着他的面被杀死,被撕裂了嘴的方孝孺满脸鲜血,不为所动,依旧大骂不止。
且不论这个版本的真伪,在当时方孝孺的心中,建文帝就是真龙天子,燕王朱棣就是叛王,名不正言不顺,如果他真的是这样想,觉得朱棣登基之时就是大明亡国之日,觉得朱棣登基后就是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就是天崩地裂暗无天日,他可以以身殉国,可以愚忠殉主,无论是随着冤杀他父亲的朱元璋也好,还是随着建文帝也好,以死相殉,也算是以死明志,不失文人风骨,书生意气。
声名、风骨、气节,本来就是自己的事情,不对吗?自己的性命,自己的声名,自己的气节,自己流自己的血,用自己的性命来身殉自己的理想和坚持,就像三闾大夫屈原那样,若世人皆醉,若美政无法实现,若君王昏聩,若奸佞当道,若郢都沦陷,他不愿沦为亡国之臣,便自沉汨罗,以死殉国。
如果方孝孺可以像屈原,可以像文天祥,孤身一人以死相殉,他也算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可是他没有,他不惜赌上了八百多人的性命,无论是亲戚,宗族,甚至是朋友,他们的性命,他们的生死荣辱,都因为他自己的坚持和不妥协而全部抛舍出去。
他为了自己的声名,为了自己的风骨和气节,用亲戚、宗族、朋友的性命和鲜血,来增添筹码,增添他孤忠耿介的分量,增添朱棣暴戾残虐的罪行,他也的确做到了,很多人谈到这段,都会称他是孤忠赴难,不向暴君低头,把他称颂到一个特别崇高的程度。
可是,朱元璋不是暴君吗?建文帝朱允炆是个明君吗?方孝孺所效忠的不是朱元璋,也不是朱允炆,而是他的性命可以丢,十族可以灭,但是绝对不可触碰塌毁他的声名。说到底,就像宝玉所说,文死谏,只顾着自己的声名,其他的都无所谓了。去谏去骂,都不是为了解决真正的问题所在,而是为了给自己贴一个耿介精忠的标签,为了万古流芳。内心深处,珍惜声名,比性命亲情更重要,所谓大丈夫性命可以丢,声名不可弃。
剥开这些血淋淋的现场,视角若从这八百多颗头颅转向他们的妻女,她们的遭遇何止一句生不如死可以形容概括?流放、虐杀,都算侥幸,更多的恐怕是买入官妓坊吧?垂髫之龄,耳顺老妪,谁可幸免?方孝孺可曾问过这些被虐杀的亲戚、宗族、门生、朋友,可愿将性命交付?可曾问过这些女子,可愿将荣辱交付?他们不是田横的五百死士,他们只是方孝孺的亲戚、宗族、门生、朋友,他们之间,只是血脉亲缘,只是同气连枝,只是高山流水,也许有刎颈之交,也许有同生共死的承诺誓言,但不会是全部,不会是八百多人都如是。
所以,方孝孺不是忠臣,不是奸臣,他是一个用几百条性命来证明自己有气节有风骨有操守的人。
小编今天继续来给大家解说下历史上的真假事件,每个朝代都有相应的史官来记载帝王的重大决策和一段时期的重大事件,但是史官在一定程度上是受着帝王的干预的。所以有的记录并不是很真实的,而是为了满足帝王的某种政治需要而篡改了历史。
在古装电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听见这样一道旨意,诛九族!所以啊在小编看来最狠毒的惩罚方式也就是诛九族了。但是还有一种刑法叫做诛十族,这件事情的传播范围很广。当事人叫做方孝孺。
明成祖朱棣继承皇位从历史总体来看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因为他起兵谋反篡夺了自己侄子的皇位。这是明成祖一生中的污点。在明成祖朱棣篡位成功后想要写一道旨意昭告天下庆贺自己登基,他找到了方孝孺想要他替自己拟这道旨意。方孝孺对前朝皇帝很是忠心,竟然穿着孝服来给明成祖朱棣看,不仅诏书没有写,还写了好多关于陈述朱棣谋反的事实和许多大逆不道的话。朱棣看了之后都要气死了,于是判了方孝孺诛十族之刑。
但是这个事情是存在着很多疑点的,比如明代没有留下本朝自己编纂的史书,明朝的历史都是由清朝来修订的。也有可能是清朝为了给自己篡夺明朝的江山提供合理的原因才故意抹黑明朝的。历史上还记载方孝孺被皇帝处以凌迟,他的弟弟也受牵连被凌迟处死。他的夫人和几个儿女被迫投了江,他的儿子上吊自杀了。而且记载过关于方孝孺被灭十族的书大多为明代末年所著,比如黄宗羲的《方正学孝孺》,崇祯年间编纂的《明熹宗实录》,崇祯年间的《宁海县志·方孝孺传》,明末清初文人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在明朝末年明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了,百姓非常不满明朝贵族所以也存在着故意抹黑明朝的可能。
康乾盛世可能并不存在。清朝自入关后,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共同努力打造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但是最近有人却说康乾盛世根本不存在,这又是从何说起呢。相关专家这样解答。首先康熙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经过了顺治皇帝的统治清朝已经初具规模,国内环境相对安定。而且康熙是一位十分有作为的皇帝,在军事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清朝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疆域。康熙30年之后国内就进入了一个相当稳定的发展时期。
但是这只是和明代末年清朝前期想比。至于雍正则是很勤劳的处理国家事务而且勤俭节约,所以在雍正皇帝驾崩后给儿子乾隆留下了一笔相当可观的财产。乾隆皇帝顺利承接了爷爷和父亲留下的盛世,每天吃喝玩乐修修史书。但是对于清朝的百姓来讲,他们并没有感觉到盛世给他们带来的幸福。生活困苦的依旧没有得到改善,底层人民的生活没有保障。这是一个国家繁荣的真实样子嘛?统治者只是很小的一个阶级却霸占着全国绝大多数的财富,这是一个盛世所该有的情形嘛?所以说康乾盛世并不存在。至少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是不存在的。
看来传闻不可信啊,被重复的次数再多也不能变成事实。
不管是忠臣还是奸臣都是官僚体制的产物,都是皇族特权统治的工具,有些求名、有些求利。
在愚民被统治的体制中,只能祈求明君和清官,然而,纵观中华民族历史,民众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昏君和贪官污吏统治下、在被欺骗和压榨下生活的,所以,世袭皇权统治是民众的灾难和苦难。
只有现代公民国家、平民社会,民众监督下的精英管理才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忠臣,这还用说么。
因为建文帝是当时人眼中实打实的正统皇朝。
啥,后来燕王成了明成祖,所以方孝孺就不是忠臣了?
那咋不说本朝现在是正统,所以之前古人全是奸臣?
忠臣,
什么是忠,前一任皇帝失败了,还忠于他,这叫忠,前一任皇帝在位子上时,忠孝仁义,一旦失势,马上攀高枝去了,这叫什么忠?
有人讲他是愚忠,我弄不明白,聪明忠什么样子,大概是识时务者为俊杰,朱棣都已经赢了,你还忠个啥劲?早点投降,弄个官做做,
明末很多文人吸取了方孝孺的教训,识时务者为俊杰,争先恐后降顺降清时,又被骂成不顾忠臣大义,厚颜无耻,
还有人说方孝孺被灭十族(也人说被灭四族皇恩浩荡),责任在方孝孺,还有这样为刽子手张目的,古代打仗动不动屠城,也是类似的逻辑,反抗就屠城,差不多责任不在刽子手,而在拼死抵抗的官员
恰恰相反,朱棣的屠杀,教育了文臣们要识务,武将也都爱民如子,看见闯军清军来了,纷纷献城投降,只是可怜崇祯皇帝,前几天闯贼还在几百公里之外,眨眼之间,闯军围城了
朱棣造下的孽,子孙来偿还,也算是因果报应吧
再唠叨两句,明朝的忠让人看不大懂,于谦立下的是多大的功劳,也莫名其妙被杀了
愚忠,说是蠢也不为过,有气节,是个有气节的人,但你也可以说他为了气节而成为了一个没有担当的人,灭十族的始作俑者不是朱棣,正是方孝孺本人。这样一个置家人族人生死于草芥的书生,你告诉我他读的是什么书?何况朱棣虽然是篡逆,依然也是朱家正脉,何必呢。
想起一句老话,为什么牙齿掉光了,舌头还在?说白了,掉的都是硬的,硬没什么不好,别像茅厕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历史上忍辱负重的人多的去了,活到最后才有翻盘的可能。
关二爷是用来拜的,可没人想去做关二爷。
方孝孺是建文帝的忠臣为他骂明成祖夺权篡位而被灭十族惨死虽为愚忠但终究是忠臣.
标签:方孝孺,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