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纠正一下这个问题,从国外引进的技术,并不是这些国家给我们的,而是他们卖给我们的,并且我们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
德国出售给中国的高精尖的技术主要在轨道交通方面。
比较著名的有上海磁悬浮列车,这套技术由德国创造,并且出售给中国,并在中国实施建设。这是上海通往浦东机场的这一条,磁悬浮列车轨道成为世界上唯一正常运营的磁悬浮轨道列车,也是唯一一条,没有发生过事故的磁悬浮轨道列车。
国外有另外一处同样技术的磁悬浮列车,但是距离更短,在一次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脱轨,所以不再运营了。
如果有坐过上海磁悬浮列车的,应该知道坐在上面的感觉并不稳。有办法和我们现在使用的高铁相比,由于担心安全问题,上海磁悬浮列车现在普遍是降速运行,大多数时候只开到200公里,比我们的高铁速度还要慢,但是坐在上面的感觉仍然非常的不稳。所以这一项技术的引进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收益的就算是上海磁悬浮列车,是收费运营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办法赚回投资。可能连维护费用都是亏的。
第2次技术引进,那么中国就是大赚特赚了,也就是高速铁路轨道技术。我们中国现在运行的高铁,总共进行过三次技术引进。早期的两次是从日本和法国引进的,但是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从日本引进的技术速度提不起来,从法国引进的技术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铁路变形,最后高铁变成慢铁。
从德国引进的这个技术就是比较成功的技术了,是由德国西门子公司开发。由于在德国受到美国和欧洲两大航空财伐的影响,铁道技术没有办法发展。而且还时不时莫名其妙的发生严重的脱轨事故。
所以当时德国西门子公司研究出这个技术以后已经巨额亏损,所以和中国谈判,希望销售这个技术,当时他们要价是4亿欧元。最后被我们压价到10亿人民币,并且同时购买他们的4辆原型车。
也可以说是中国对外谈判史上的一次前所未有的胜利。但是德国西门子公司仍然给中国人穿了小鞋,当时给中国提供的所有技术文档都是用德语来写的,没有英文翻译。
并且德语的技术文档使用的语言在国内是找不到外语系专业的人才去翻译的,外语系的人才就算用中文都看不懂。所以当时德国的高铁技术是由我们中国的铁路工程师,一个词一个词用德英,中德,英汉字典慢慢查出来,翻译出来的。
原型车上面几百个插口哪一个插口是什么意思?那是我们中国的铁路员工一个插口一个插口,试出来的。
所以,最后我们中国搞清了里面所有的技术,并且还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压低了成本,所以最终中国高铁成了全世界第一。速度最快,运行最稳定,事故率最低,与此同时还具备一定的盈利能力。
第3个技术那就是由德国若干个汽车企业引入中国的整车制造技术了,最早和中国进行合资的企业,是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之后奔驰宝马等等有名的德国企业都在中国开设了合资公司。所以中国人对于德国的汽车还是非常认同的马路上跑的汽车大部分用的是德国的技术,少部分用的是日本的技术,有极少数用的是韩国的技术。
但是发动机制造技术德国没有公开给中国,所以中国至今没有非常好的发动机。甚至连最便宜的国产汽车,例如五菱牌的汽车,都主要使用日本的发动机,只有非常少数的五菱牌的最便宜的汽车用的国产发动机。
德国卖给中国的技术,主要就是上面提到的这些。那还有一些零碎的技术,每年都会有几百项,但是这些技术主要不是她们卖给中国的,而是他们为了省钱到中国来找工厂进行代工。技术本身并没有很大的价值。
德国并没给过中国技术,但中国受德国技术影响深远的包括高铁、汽车、和啤酒等!
首先,给技术是不存在的,技术的引进是利益的交换,国与国之间并没有纯真的友谊,有的只是共同的利益。比如不是印度,中巴也不会有这么铁的友谊。中国与德国经济往来密切,但一战二战中国和德国都是敌对国,是正式宣战的敌对国,当然中国都是战胜国。
在科技领域,公认的美日欧三强,欧洲代表就是德法英,这几国中,中国与德国的关系可谓是最为密切的。两国相距遥远,并无根本的利益矛盾。德国的民用技术发达,先进,与中国极为互补,中德合作也是最为顺畅和稳固的。其中中国多个行业都受德国技术影响深远,当然都是花钱买的,不是德国免费给的,这其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就是高铁、汽车、家电和啤酒。
高铁,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新四大发明之首,其实并不是中国的发明,中国的功绩在于将高铁发扬光大,本质上是由于中国的市场需求整合适合高铁的发展。中国高铁走的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几大国际巨头中,德国西门子与中国高铁的渊源极深。甚至直到高铁国产化已极高的现在,德国相关企业如ABB、克诺尔等仍然把持者高铁乃至普通城铁等的牵引、制动等核心零部件领域。
汽车,南北两个大众是中国最成功的合资车企代表,虽然多年的市场换技术有没有换来多少技术并不知道,但南北两个大众却是上汽和一汽赖以生存的重要保证。这两家中国最大的汽车企业,如果没有大众,很难想象他们能像现在这样规模。上汽一汽的自主品牌都需要合资大众输血也是不争的事实。类似的,甚至情况更严重的北汽和华晨就更不用说了。华晨若没有宝马,估计已倒闭多年了。
啤酒,著名的青岛啤酒就来源于德国技术。由于青岛和德国的历史密切关系,青岛的工业体系德国烙印极深,如海尔、青啤等,最初都源自引进德国技术。
其他领域,德国技术也有广泛存在,中德之间的经济交流,技术引进活动堪称标杆。众多中国企业甚至有收购德国企业的壮举,比如三一收购大象。中国的经济发展践行的是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开放的重要内容就是引进外资和引进技术,这其中德国是绕不开重要引进对象。但还是强调,都是花钱买的,可不是德国白给的。
不好意思,德国根本就没给过中国什么技术!
1、日本愿意转让技术不代表德国愿意
首先你得明白一点,我国和日本的关系跟德国并不是完全相等的,中日两国不管是历史上,还是地理位置上都离的很紧。同时从当年的的历史环境和状态来看,从日本国内角度出发,援助中国以及转让技术有助于日本自身的利益。
很多人都会提当年日本对我国的贷款,以及曾经提供过的一些技术援助(包括技术转让等等),而日本做出这些本身并非是为了援助而援助,其背后同样是有目的。因为很多技术转让包括资金援助都有明确要求,必须采购日本的产品,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市场是非常有利日本的发展。
因此,日本当年对宝钢的技术转让,以及整个经济援助可以说是一件双赢的事情,有利我国改革开放,也有利于日本自身发展。
2、源自德国的技术均是采购
德国在跟我国的关系并没有像日本这样的历史和环境,因此德国可以说从未真正给我国无偿提供过什么技术。
很多答主提到的磁悬浮技术,事实上并非是德国提供,正确的说法应该叫我国采购,是花钱买下的!买和单纯的技术转让完全不是一个性质的事情,只能算是正常的贸易方式,因此算不上德国给中国提供技术。
剩下最早进入上海投资建厂的大众,当年人家就是奔着做生意来的,就是看重这块未开发的市场。而当年我们的本意是想通过市场来换技术,但事实我们也看到了,经过多少年的发展之后,在汽车领域这些外企们根本就不让你们接触任何核心技术,也就给点无关紧要的技术点。
3、核心技术欧美历来封锁中国
也许有人不知道这世上有一个协议叫瓦森纳协定,该协定就是欧美西方国家针对中国定制的,凡事西方先进的技术,我国又没有能力研发生产的几乎都处于禁运状态,而德国也是该协议成员国之一。
因此,自从1996年该协议正式生效以来,根本就不可能给中国再提供什么技术,即便是中国想要花钱购买,也得看人家脸色,不是想就能买的。
如果把时间要往前推到1990年代之前,这时候的德国都还未统一,东德自身就自顾不暇,西德的经济则不错,当年也曾追随日本向中国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援助,并且一直保持到21世纪,但是这并比代表德国对中国提供了完整的技术转让。
4、真正无偿给中国技术的只有苏联
我们现在是全球工业化门类最全的国家,而这个基础当年其实是苏联给建立的,作为农业大国当年真的是一穷二白,根本就没什么重工业,除了东北有日本殖民时期建立的产业外,几乎就没什么了。
但在中苏蜜月期,苏联给了大量的援助,这里面包括了资金以及各种无偿的技术,也正是这些援助让我国快速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业体系雏形。
所以,要说和日本一样给我们提供技术的国家就是苏联了,其做的比日本还过份,真的做到了免费给钱给技术给人!
Lscssh科技官观点:
综合而言,德国并未向日本一样给我国提供什么技术,当然经济援助是有的,德国当年的给你的资金还是比较充分的,但这里面更多的是做生意拿市场的为主。此外,这里还得提一点,上世纪80年是我国和欧美的蜜月期,由于出于共同的利益需求,双方都走的比较近,近到美国要给我国改造歼8,愿意向我国出售黑鹰直升机。
感谢阅读,给点个赞鼓励下呗,欢迎关注【Lscssh科技官】,谢谢~~
大众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入我国的外资企业,后来日系车陆续进来。大家掰着手指头数一数,当时的初衷是拿市场换技术,到现在接近40年了,大众每年在中国销售二百多万辆车,我们的国产车到底继承或者说学习了大众的多少技术。倒是中国的第一批面包车都是接受了铃木三菱等诸多日系车的技术,可以说,第一批国产发动机绝大多数都是逆袭开发的三菱发动机。最初一汽奔腾汽车几乎都是照搬马自达,东风启辰大多数是日产技术,现在很多人拿着神车像神一样供着,大把大把的钱流向欧洲大国,我们用市场换来了什么?
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有些方面德国企业选择和中国企业合作是建立在有利可图的基础之上。
无论是德国技术还是日本技术乃至法国的很多技术的引进都是在建立在中国制定了改革开放的路线之后才发生的事情,改革开放大的思路方针是打开国门让国内的优质企业在中国投资建厂,带给当地的就业同时还能够学习到国外的先进技术,能够整体拉动产业的发展,因为自从清政府闭关锁国以来中国在工业方面落后的实在太多,落后已经不是一代的概念了,所以只要是国外企业在中国投资建厂就能很快的弥补很多基础层面的不足。对于国外的企业来讲来到中国起码在地租以及劳动力上非常的廉价,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也是合算,毕竟能够节省企业的成本,所以国外企业在中国投资属于一种双赢的场景。
但是引进国内国外的企业带给中国巨大进步的同时,也给中国的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也就是最近几十年国家层面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开始了大力的整治的过程而且由于政策得当很多地方都已经恢复之前的生气,但是已经造成的破坏已经无法挽回了,中国在快速的吸收了20年的时间之前很差的底子有了飞速的进步,中国制造其实就是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现在的中国制造已经享誉全球,中国在快速消化国外技术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发展创新,在很多方面中国已经超过了原有的技术,相对来讲从德国的企业合作的层面多一些,所以让很多人觉得是德国给了中国很多技术,在国际社会本质上都是一种利益关系。
德国到底带给了中国多少技术?
在近代由于中国的羸弱山东有一段时间的被割让给德国的,德国在青岛发展工业比较多,后来收回山东,但是青岛的很多企业同德国本土很多企业都建立了关联,在这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青岛的海尔厂子的前身就是德国利勃海尔公司技术,有了德国技术的作为铺垫,海尔在以后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创新,慢慢发展成为了世界性企业,在开头用了德国的一部分技术,但关键点还是要靠自我的艰苦奋斗,如果换作日本的企业也一样能够干出来,但的确在早期起到了指南针的作用。
德国的汽车技术,德国一直在精密仪器,材料学,发动机等方面有着深厚的底子,所以中国的企业愿意像德国学习技术并且一起推动建立合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核心的技术是不会转让给你的,有些学习周期比较短的技术难度低的技术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就能慢慢消化,甚至直接给你开发,关键的核心技术还是封锁的死死的,不要觉得德国人对于中国人是多么的友好,只是德国的企业觉得在中国要比别的国家合适而已,在汽车方面中国和德国方面的合作还是非常的紧密,其中大众企业的底盘都是基于德国的技术,而且在中国对于德系车的认可程度还是非常高,也学到了很多德国人的严谨的态度,从政府的层面还是希望借助市场来换取技术,毕竟国外的企业在中国能够获得巨大的市场,关键点还是能赚钱,相比来讲德国还是愿意在中国赚钱,有很多国外的企业因为对中国的偏见不希望在中国赚钱。
高铁技术的引进关键技术点来源于德国。其实德国愿意转让一些技术在于中国出了大价钱,没有人人愿意免费给你技术,最早引进的日本和法国的高铁技术实际测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问题,引进了德国的技术之后,再加上自我的消化中国的高铁技术已经能够引领全球了,从这个层面讲还是要感谢德国愿意转让自己的技术,虽然叫转让但是核心的材料构造还是对中国保密,这是中国人自己争气研制出来的。
所有的事情都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中间有很多时候发生过中国缺少某项技术而坐地起价的事情,商业领域的合作永远是一种利益的关系,而且在很多时候中国掌握了技术之后,国外同类的产品很快就降下来了,说到底还是要自己去争气,当然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也有很多失败的案例,早期引进的磁悬浮列车几乎就是典型的失败案例,到最后还是工业基础的问题,只有自我强大起来别人才能正眼对待你,在国际社会历来如此,希望能帮到你。
所谓的给技术其实是交换,并不是无常的,就算建国初期的苏联帮忙建立基础工业,那也是有条件的,二战时期的各种帮助其实也是有偿的帮助,一切的关系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就算我们改革开放时期和西方国家属于蜜月期,但是他们给我们的东西也都是有偿的,我们要付出很多很多才能获取。
苏联在我们建国初期为我们建立工业基础,虽然说是有偿的,但是说真的我们还是赚了,人家愿意才来弄,如果人家不愿意我们有钱都买不到,更不用说当时一穷二白,苏联当时想要的是政治上面的一些东西,不管是不是利益关系,至少我们得到的东西是长远的影响,可以说在这里面我们赚了,也要承认人家的帮助,虽然说是利益上的帮助。
改革开放蜜月期,我们跟西方国家的关系非常好,就像现在的印度差不多,各种技术的输入,虽然说也是有偿的,但是对我们的影响其实也不亚于建国初期苏联帮助的意义,特别是日本,在我们的改革开放上面提供了非常多的技术科技和设备,这些同样不是无偿的,同样也是有偿的,日本在改革开放对我们技术设备方面的贡献是大于西方国家的,这也是事实。
欧美国家在利益上面的眼光跟我们亚洲国家不一样,欧美是看到了完全对自己有利的情况下才会真正的合作,如果说你能给对方带来的好处并不多,那他们对你的态度其实也不怎么好,更不用说什么先进技术了,德国其实也是一样的,在改革开放阶段德国对我们是有一点帮助,但是远不如日本给的多,不过在技术交流方面,这几年德国的积极性大于日本,这个也是事实。
我们的确在过去从德国手中换取了一些技术,其中高铁方面的核心技术其实就是花代价从德国手中获得的,这个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现在我们的高铁轴承加工技术就是来自德国,虽然说我们有了很大的进步,只是德国并没有真正的完全把核心的东西给我们,也导致了我们的高铁核心轴承方面虽然能使用,但是质量和稳定性跟德国和日本的比较真的差上了不少,还有就是目前在上海运行的悬浮磁列车,也是德国技术援建的,高铁技术也是德国的技术。
还有在七八十年代的化工企业方面的技术,也是德国援助的,说是援助其实就是一种等价交换,现在来说还有一些,比如说布雷车技术等,只是跟这些都差不了多少,不过最近几年开始,德国跟我们合作研制新型大功率燃气轮机,虽然说我们获得了苏联技术,研发成功了25MW的大型燃气轮机,可以自行独立生产,但是跟德国的100多MW的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只是德国受限于美国,没办法完全独立生产,但是德国有这个技术。
我们跟德国合作研发,都是建立在我们的完整工业体系上面,德国汽车离不开我们中国市场,当然想要留下,必须要付出一点什么,我们在动力技术上面是存在突出短板的,所以是最迫切需要的东西,现在跟德国联合研发,说明了双方都有对方拥有想要的东西,也可以说是相互之间的满足吧,国与国之间其实就是这样,没有说对方无偿给你什么,而是你呢给人家什么人家才会给你什么。
1有些故事是虚虚实实,比如,下水道坏了,联系了当年德国的制造方,对方说坏的地方周围肯定有备用件,然后就找到油纸包的零件之类的。故事说的青岛地下管网,要说到一段历史,1898年在签订不平等条约后,德国以为能霸占青岛,才愿意耗资耗力在青岛搞建设。当年的德国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下水道建设经验,技术也是世界一流的。他们将生活污水和雨水分开处理,这样在下大雨的时候,雨水就不会因为生活垃圾的阻塞而无法排出。德国还修建多条暗渠,且内部都是用陶瓷贴面,雨水很快就能顺着下水道排入海洋之中。
对于下水道,他们的建造技术一流,但也仅仅是围绕着他们自己所居住的租界建设了一下,提升了自己的生活水品。对于他们的生活污水,他们从来都是直接往华人所居住的区域排放,导致华人区成了臭水沟,青岛人民受尽了折磨。当年青岛建城100周年,还有后面中德交流的时候,确实是和德国公司(不是原建筑公司,是后来其他公司2收购了原来的建筑公司)联系过,对方也确实有当年建设的图纸和说明。
2高铁的几大系统中,转向架是西门子技术转让给长客,长客生产出来的和西门子,仅是Siemens的LOGO换成了CRC,而已。有时候转向架出了问题搞不定会请西门子来处理,还有时候没有配件了直接找西门子借,因所从部件来看,都是Siemens,同样进口; 辅助变流系统,情况同牵引变流器,进口;每个系统外企的供货量都占到4成以上,因为技术转让的时候就谈好了,必须保证相关技术出让方的。好多人说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好吧,我们花了大价钱是站上去。能把巨人肩膀整明白就不错了,但是有些肩膀就是不让你站,对,花钱也不行。所以你要说,中国高铁很先进,但是我不认为它不全属于中国技术。其中有西门子的影子,实际统治着中国不少的高铁的核心技术。
3 北洋水师的主力舰队:“七镇八远一大康,超勇扬威捎操江。”
当年这首由北洋水师主力战船的船名编成的顺口溜曾经传遍大江南北
这首顺口溜的七镇,七镇中的六镇指的就是1875年到1881年间,陆续从德国,英国订购的六艘以“镇”字开头的蚊炮船。七镇分别是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镇海,都是小炮舰,每条船基本都有五十来人,大炮一门,小炮六门,共计七门炮!
定远 铁甲舰 7335 6200 14.5 22 3 331 刘步蟾 德国 1882
镇远 铁甲舰 7335 6200 15.4 22 3 331 林泰曾 德国 1882
来远 巡洋舰 2900 4400 14 16 2 202 邱宝仁 德国 1887
经远 巡洋舰 2900 4400 16 14 4 202 林永升 德国 1887
致远 巡洋舰 2300 7500 18 23 4 202 邓世昌 英国 1886
靖远 巡洋舰 2300 7500 18 23 4 202 叶祖珪 英国 1886
济远 巡洋舰 2300 2800 16.5 11 4 29德国
左二 鱼雷艇 74 600 19 2 2 28 李仕元 德国 1887
左三 鱼雷艇 74 600 19 2 2 28 徐永泰 德国 1887
右一 鱼雷艇 74 900 18 2 2 28 德国 1887
右二 鱼雷艇 74 597 18 2 2 28 刘芳圃 德国 1887
右三 鱼雷艇 74 597 18 2 2 28 曹保赏 德国 1887
福龙 鱼雷艇 120 1597 22.5 2 2 20 蔡廷干 德国 1886
一、二、三、四、 鱼雷艇 28 650 13.2 1 1 16 德国 1881
定一、定二、 鱼雷艇 16 91 15 2 2 7 德国 1882
镇一、镇二、 鱼雷艇 16 91 15 2 2 7 德国 1881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很多化纤原料工厂(涤纶、尼龙)和高速纺织大部分由当时西德提供装备和技术生产。
感谢邀请!
从闭关锁国的清朝被打开大门后,德国一直在不断的援助中国。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融入国际。成功的外交政策也是中国获取到了很多的援助,其中除了日本,德国是援助中国最多的国家。
金钱
1982年中德双方签订协议后,德国开始对我国进行无偿援助,据统计,2011年底,德国向我国提供的无偿援助已达到12.1亿美元。除此之外,德国还向中国的发展开放低息或者无息贷款策略。
留学
目前,我国的在读留学生在德国的数量已经达到了3.7万人,德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补助在2017年的时候达到了2.6亿欧元。
从2013年以来,德国向中国提供了6.3亿欧元的低息贷款,用于中国的电气工程、化学、医药等领域的合作研究。
对于政治上来说,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德国援助中国,而中国也成为了德国最主要的海外销售市场。2016年起,中国就已经连续成为了德国全球范围内的第一大合作贸易伙伴,中德双方的贸易额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比如:德系的汽车在中国的销售量,每年都会超过500万辆。
德国援助中国,无非是一种双赢的手段
据中国在外留学生打工者说,德国核心技术始终掌握在德国人手里,任何国家都一样,快过时的卖到第三世界国家,即便是要卖,想把最好有技术含量高科技产品卖它国,也是要负出高额价格才能买到手,核心技术还是要自己研发创新,才能不依赖别国,印度就是这样万国牌,花巨资也买不到最有代表核心技术产品。中国在核心领域全靠自身研发创新得来的。有借签先进国家的,中国核心技术,世界根本就看都没有看到过,难道这也是外国技术吗?
标签:德国,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