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本文关键词:心理特征,年龄阶段
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本文简介: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第一部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问题及其调适一、童年期:小学6-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学习活动对儿童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儿童通过学习可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2、学习活动是促使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3、
重要一点:学习活动能够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
儿童的抽象逻辑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对自我能力的评价等都是通过成功的完成学习任务而发展起来的。
二、
童年期心理的发展:
1、
认知的发展:
观察能力:观察:是有目的的有系统的知觉活动,观察是认识事物的本质,获得系统性知识的一个主要途径。
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将人的观察能力分为:“列举”“描述”“解释”三个阶段。其中3-6岁的儿童处于列举阶段,他们观察事物时只能孤立地知觉个别事物,不能将事物与事物联系起来。
7-14岁儿童处于描述阶段,此时,儿童开始将观察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知觉,但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仍然停留在事物的外在具体关系上。15岁以后为解释阶段,此时儿童能够理解观察对象的主题和意义了。
2、
记忆的发展:根据记忆保持的时间,可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
感觉记忆指外界的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时记忆。一般有图像记忆和声音记忆两种。
比如说:一个电话号码念一遍,在你脑子里好像有个声音再重复,让你马上回忆你能回忆出来,但过几分钟再让你会议,你就记不得了,这就是感觉记忆中的声像记忆,感觉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4秒之内。
感觉记忆中的信息经心理加工,意义分析,后受到特别注意及通过模式识别给感觉信息赋予意义,转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之内的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
短时记忆有两个概念,叫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对刚开始学的内容记忆优于中间本分,回忆率高。近因效应:对最后学的内容比中间的内容更容易会议。
B、从情境性向稳定性发展:由于自我评价的内在性和抽象性程度的提高,少年时期孩子的自我评价不再以一时一事而变化,具有了一定的稳定性,但同时,这个阶段的孩子的自我评价具有较高的主观片面性,特别是自我评价偏高。
C、从依从性向独立性过渡:青少年不再像幼年期和童年期那样依从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他们已经能较独立的评价自己。
不盲从与老师和家长的权威,而比较在乎同伴对自己的评价。
3、从幼稚向成熟转变。
A、行为方面:孩子从最初的模仿行为到越来越重视和喜欢创造性行为。
B、生活愿望方面:从孩子的空想到已经在心中有了自己的理想。
C、交友方面:从自发性交友到有选择性交友。
D、思维方面:孩子从小学的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
思维分为四个阶段:动作思维(知觉行动思维)--形象思维—形式思维—辩证思维,前两个是形象思维,后两个阶段处于抽象思维。
少年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
二、逆反期孩子的三大心理矛盾:
1、
渴望独立与现实对家长依赖的心理矛盾:青春期是孩子自我意识迅猛发展的时期,随着成人意识的发展,他们希望父母能像成人一样对待他们,这时他们最讨厌父母仍像对待孩子一样,对他们的活动事无巨细的一一过问,对他们的事情前嘱咐万叮咛的唠叨,但同时他们又不具备独立自主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他们想摆脱父母的依赖,刻自己又不具备充分的生活自理能力,这种渴求独立和现实依赖的矛盾,使孩子的心理上经常产生冲突、不安,为了消除这种矛盾冲突或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他们常常以孩子气的行为方式对抗父母或成人,以显示自己不再是儿童。
如:对父母的批评与责备,不管正确与否,都表现出愈演愈烈的反抗情绪,故意与父母唱反调。同时,他们的反抗更多的是以潜在的形式表现,如对父母生活和教育上的安排,采取不关心、不表态、无所谓的态度等。
2、
心理闭锁与渴望获得理解的心理矛盾。孩子开始有了自己心中的小秘密,不愿再跟家长什么都谈,尽管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但心理活动的外在表露却失去了儿童的天真、单纯、直爽。这里说的闭锁性就是对不理解他内心的人不透露自己的秘密。这是少年时期孩子最显著的心理变化之一,与父母之间的话不投机,觉得他们都不能真正理解自己,使少年时期孩子心理上常有一种孤独感,时间长了又产生了希望别人理解、渴求吐露心声的需要,这种需要往往通过写日记、书信和选择最知心的朋友的方式加以处理和得到心理安慰和心理平衡。而且这时候知己的地位已经远远大于父母和老师的地位。这一心理矛盾及其行为特点,如果不能被父母或成年人理解并通过适当的方式记忆处理,很可能会造成对孩子的误解和感情隔阂,进而影响孩子的情感生活和社会适应性,引发一些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障碍,如:抑郁和焦虑都跟孩子心理发展的这一矛盾有重要关系。
3、
性生理发育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心理矛盾:随着性器官和性机能的发育成熟,少年期的孩子在生理上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集聚和显著的变化,大多数少年在感到兴趣和好奇的同时,也会不同程度的感到不安和害羞,甚至产生恐惧以及不知所措的的心理,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出现性犯罪的倾向。
三、
青少年期孩子共同的特点:
1、
对现有的社会地位欲求不满,由于“成人感”的形成,他们要求具有和大人相当的社会地位和决策权力,反抗在家里的从属地位,更反对家长权威式的干涉。
2、
与大人之间有一些观念上的碰撞:开始对自然世界,对社会,对人生对人际关系等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看法,但由于他们受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其观念具有幼稚性,表现出主动,偏激,局对性。
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大人的想法和他们格格不入,更反对家长强加给他们的观念。
3、
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由于孩子生理加速发展而造成的对身心发展现状的不适应和不平衡,他们在缺乏准备的条件下,面对许多矛盾和困惑,这些不断出现的矛盾麻烦常常让他焦虑情绪中,遇到不满和不平之事,容易出现突发式的情绪控制。
四、
家长应该注意的问题:
孩子长大了,就不能像管理和教育小孩子那样去对待他们,如果父母总是老一套,老调重弹或频繁的提出某种要求,那么在教育子女上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A、引起冲突:父母的过分照顾或反复说教命令斥责是孩子感到是对他的不尊重,不信任。因而表现出对立情绪和抗拒行为,孩子的反抗又会引起父母的愤怒和不满,进一步去斥责孩子,这样下去会影响父母和孩子的感情,造成关系紧张。
B、对家长敬而远之,有的父母给孩子的压力过大,孩子无法反抗,就采取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敬而远之的方法,或另找知心朋友是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很差。
C、屈从于父母的压力,唯唯诺诺,惟命是从,压抑了孩子独立性发挥,孩子可能会没有发展前途。
所以父母要随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增长变化改善自己的管理和教育方式:
一、
给孩子平等的发言权:
a、
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观点,不管这个想法和观点在你看来是多么的可笑和不现实,都一定要耐心和很认真的听完,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b、
不要随意指责和草率的对孩子的观点给予否认和评价。
c、
要对孩子的想法和观点做一个积极的反应,让孩子充分的表达完自己的想法,作出积极的姿态:“你的这个想法不错,要是再加一点或改变一点就更完善。”
家长积极的反应可以让孩子心情愉快,充满成就感。
二、
批评孩子是切记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a、
分清场合和措辞:切莫当着孩子在孩子的朋友或老师面前言辞激烈的批评孩子,批评措辞要适当,切记“你简直无可救药”“你怎么不如某某学习好”等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语。
b、
对事不对人,批评孩子时不要用你怎么从来。。。你怎么总是。。。等言语,要就事论事,不要翻旧账。
c、
适当冷处理:当孩子情绪反应强烈,言辞激烈冲动的时候,家长干脆采取不理睬的态度,等孩子冷静思考,平息冲动后在做沟通或教育。
三、
让孩子学会将心比心:家长干涉过问孩子的行为,应当直截了当的说出自己的担心和忧虑,让孩子知道家长的爱心,如“妈妈理解你,但你这样妈妈真的很担心,相信你能理解妈妈的心情,自己能处理好这件事情”希望孩子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和体会家长的爱心和不便(不易)。
四、进行性生理教育:青春期的性教育很有必要,有些孩子不习惯身体急速的发展和特征的急剧变化害羞腼腆,甚至发育的不一样,产生忧虑,苦闷或自卑,孤独等。
所以在孩子出现第二性征的时候给孩子进行性生理教育,一般妈妈对女孩讲,爸爸对男孩讲为好。配合学校进行性教育,针对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考虑一定的方法,有选择性的针对性教育。
4
标签:年龄阶段,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