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皮肤和粘膜的颜色随皮下或者粘膜下毛细血管中血液的颜色而变化。
血液的红色是由于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当血红蛋白充分地和氧结合,成为氧合血红蛋白时,它的颜色是鲜红的;当它放出了氧,成为还原血红蛋白时,颜色就变为暗红。动脉和毛细血管里的血,含氧合血红蛋白多而还原血红蛋白少,因此它的颜色鲜红,透过薄的粘膜和半透明的指甲,红色仍明显。
而静脉血因含还原血红蛋白多、氧合血红蛋白少,所以它是暗红色,透过皮肤,就呈现青紫色。手臂上一条一条的一般所称的“青筋”就是静脉。凡粘膜、指甲和皮肤里的毛细血管和小动脉里血液的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而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或出现变性血红蛋白如高铁血红蛋白和硫化血红蛋白的时候,都会出现皮肤和部膜呈现紫蓝色的一种表现,医学上称之为紫绀或发绀。紫绀可以出现在全身皮肤和粘膜,但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丰富的血循环末梢,如口唇、舌、口腔粘膜、鼻尖、颊部、耳垂、甲床等处较易观察到。有时黄疸、水肿或异常色素沉着可以掩盖紫绀的存在。良好的自然光线是早期发现紫绀的必要条件。
出现紫绀症状,主要考虑以下几种情况:1.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是血红蛋白和氧结合,成为氧合血红蛋白的地方,凡阻碍血红蛋白和氧接触的任何支气管和肺的疾病,都可使全身动脉血的氧合血红蛋白减少,产生紫绀。这些疾病包括喉部或气管阻塞、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水肿等。高原地区空气里氧含量不够,在高原地区即使呼吸系统是健康的,也会因为血红蛋白不能充分氧合而产生紫绀。
2.循环系统疾病:
(1)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有些先天性心脏病在心脏内或大血管之间有不正常的通路,使静脉系统未经氧合的血,不经过肺而直接流到动脉系统里去,因而动脉血里混进了许多还原血红蛋白,产生紫绀。
常见的有法洛四联症、大动脉转位、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和肺动静脉瘘,以及肺动脉高压艾森曼格综合征等。
复杂先心病患者由于长时间缺氧会出现杵状指以及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紫绀会更明显。
如果复杂先心病患者缺乏铁元素或缺少其他生成红细胞的物质,就会出现相对性贫血,临床紫绀会被低估。
(2)心力衰竭和休克:由于心功能衰竭心脏排出的血液减少、血液循环缓慢、静脉血液淤积,尤其肺里的淤血可以阻碍血红蛋白的氧合,同时血液经过周围组织时氧的消耗又增多,所以血里还原血红蛋白多,产生紫绀。
(3)局部血液循环不畅:血液在局部停留时间长,氧被消耗,局部可出现紫绀,如暴露在寒冷环境中,血管遇冷收缩,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唇、耳、鼻尖、手指和足趾处可出现紫绀。
阵发性肢端动脉痉挛病和结缔组织病的“雷诺现象”,四肢肢端血管收缩,可引起手指和足趾的紫绀或发白。
3.其他:
(1)苯胺、硝基苯和亚硝酸盐等中毒,产生变性血红蛋白病,引起紫绀。
有些人特别是儿童进食大量不新鲜的青菜可引起亚硝酸盐中毒,出现紫绀,叫做“肠原性青紫症”。这种并不是缺氧导致。虽然紫绀严重,但没有呼吸困难、心衰等表现。
(2)面部血管丰富,尤其是唇周静脉,家长误认为紫蓝色静脉是口唇“紫绀”。这两种情况并不缺氧,通过外周氧饱和度检测即可区别出来。
外周氧饱和度95%以上就表示不缺氧。
而呼吸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紫绀则患者呼吸困难或者心力衰竭表现明显,婴幼儿时期甚至会影响宝宝生长发育和日常活动。
对于这一类原因导致的紫绀需要积极处理,避免贻误病情!通过对紫绀的识别,正确评判病情,避免误诊误治!
标签:紫绀,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