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在城市化的背景下。伴随着人口和城市规模的扩张.水系统和自然水过程受到影响。水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城市不透水地面的增加。导致城市地表径流量增加。汇流时间缩短。自然水体水质恶化。大量研究证明了这些负面影响的存在瞪州。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于,传统的雨水管网将雨水视为灾害,试图将雨水在最短的时间排走。但这样却无法根本地解决问题,城市内涝成了最典型的佐证。
为了解决由于城市化所带来的这些问题。多样化的可持续雨洪管理的理念和技术应运而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包括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北美的利用综合措施来解决水质,水量等问题的最佳管理措施(BMPs:
别,1990年代美国在BMPs基础上推行的低影响发展(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同时期在英国发起的维持良性水循环的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DS):
本着雨水管理应适合所处区域生态背景的理念,澳大利亚墨尔本作为示范城市开展了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的研究”:新西兰集合了LID和WSUD理念的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LIUDD):
.这些理念是城市化背景下的产物.它们都着力于寻找一种适合特定场地或区域的雨水管理解决途径。
本世纪初,我国开始逐渐重视对雨水的管理。认识到雨水可以作为一种资源被回收利用。并在此方面进行了尝试和努力.比如将雨洪利用与景观系统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将对先进的雨洪利用理念和技术方法进行综述。旨在加强对雨洪管理的理解.建立运用先进理念解决雨洪问题的信心,证明雨洪管理不仅可以实现生态效益。同时也能够产生经济和美学价值。
国外雨洪管理体系的发展与应用.1美国最佳管理措施(BMPs)及低影响发展(LID)体系美国很早就对雨水管理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最佳管理措施从1972年第一次被提出到现在,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技术体系,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实施和验证。在此基础上美国于年代兴起了低影响发展的浪潮。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定期召开低影响发展国际会议。20lO年国际低影响发展大会于4月在旧金山召开,主题为重新定义城市中的水。
与传统的雨水处理系统相比采用了不同的视角。
传统方式是将雨水尽可能快地排入雨水管网,之后进入附近的水体。BMPs是通过收集、短时地储存或引导雨水按照设计流速渗透进土壤和下游的雨水设施。就近处理雨水。以达到减少径流和污染物以及控制流速的目的。
通常分为两种形式。结构性BMPs和非结构性。结构性BMPs和非结构性BMPs有时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两者最显着的区别是非结构性BMPs侧重。预防。.而结构性BMPs侧重。缓解”暴雨产生的径流及对水质的影响。非结构性BMPs。涉及更广的规划和设计层面。甚至可以被上升为一种政策.它是多种可以提高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实践的集合。结构性BMPs相对容易理解。是一系列用于雨洪管理的具体的技术手段。表2中分别总结了非结构性和结构性BMPs的主要类型。
低影响发展(LID)是雨洪管理方面一个相对较新的理念。在1990年代初期.马里兰乔治王子县作为先锋首次提出并运用了LID技术。LID是一种创新的可持续综合雨洪管理战略。它通过运用规划和设计手段模拟自然的水文过程,创造具有功能性的水景观。其目的是控制源头。使雨水自然下渗,减少径流。LID通常借助场地中的景观要素来取代流域末端价格昂贵的雨水收集设施,以此来解决雨水问题”。LID不仅仅可以应用于新建项目。在处理城市更新和已建成项目方面也卓有成效。
设计的目标是在满足城市发展,保证场地活力的同时。减少城市发展对自然水文过程的负面影响。并保持或恢复场地的生态功能。LID设计过程是连续的并且是可重复的,主要包括以下5个理念:(1)在设计中.水文过程应该被视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雨洪管理系统应该模拟自然水文过程.达到水量,水质以及自然资源保护的需要。
通过微管理实现分散式控制:为了模拟自然过程。
整个场地应该被视为是由一系列相互连接和作用的小尺度设计组成。这样的结构有助于为管理和控制提供灵活性。并形成自下而上的管理链条。
源头控制:在径流产生的地方控制它们.以消除径流将污染物汇聚到下游的风险。
整合非结构性系统。用最简单的方法处理问题:
设计认可自然系统去除污染物的潜力.提倡充分利用土壤的生物和化学过程。比起人工设施,自然系统更容易被设计和维护。将场地中的自然要素纳入到雨洪管理体系既节省开支又能带来额外的收益。因此自然要素的保持和恢复(例如植被和土壤的修复)就显得尤为重要。
利用多功能的景观.建筑和基础设施:在规划和设计中有许多具体的LID技术手段可供选择.首要的选择标准之一是既要满足设计需要又要实现雨洪调控的目标。
技术通常是多功能的.可以满足多种需要。屋顶花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既能实现雨洪的调控又能提供宜人的环境。
基于以上理念。最理想的LID场地设计会尽量利用自然景观。将径流量减到最小。并且保护现有的自然水流通道。从而减少对排水设施的依赖,减少工程量。与此相反。传统的雨水场地设计往往会增加径流。结果导致对大型雨水设施的依赖.LID规划和设计的主要策略包括以下几点圈:
延长径流的通过时间;维护自然的泄洪通道,并尽量分散径流;将不透水的区域(例如不透水铺装和屋顶)与排水系统分开。取而代之的是通过透水区域下渗雨水;保护能够减慢径流速度.过滤污染物,容易下渗的自然植被和土壤;引导径流通过有植被覆盖的区域,以过滤径流并回补地下水;提供小尺度分散式的要素和装置以实现调控目标;就地处理污染物,或者阻止它们的产生。
美国从1970年代初就开始致力于发展新型的雨洪管理模式.以消除传统雨水管网系统在处理暴雨时的不力。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从政府到公众。都已经认识到雨洪管理的重要性。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雨洪管理系统。西雅图.旧金山及波特兰都可以说是美国雨洪管理的模范。目前美国的经验已经被世界上其他国家所认可.并将其理念和技术方法不断地扩展。
.2欧洲的雨洪管理体系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欧洲逐渐加深了对雨水控制的重视程度。不断探讨有效的暴雨管理措施.并将其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对雨洪管理的需求,在欧洲大部分地区.起源于美国的BMPs技术手段同样被广泛应用。BMPs集成了一系列与雨洪相关的规划.设计.管理方法,并同时兼顾了水文过程,环境和人们的审美与游憩需求”。
在欧洲发展的最初几年。大多数结构性BMPs最首要的目标是径流控制和削减洪峰流量。随后的五六年欧洲才开始在控制水量的同时注重水质的保持。德国最常用的主要包括浅草坑和渗渠。由于频繁的洪涝灾害。
年代法国开始广泛地接受BMPs.例如滞留池和可渗透铺装的使用。在位于寒冷地区的国家如瑞典和丹麦,蓄水池被使用得最多:当天气寒冷时浅草沟和渗池被用于控制雨水和融雪。南欧的一些国家如希腊.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运用BMPs还相对较少,但它们已经开始尝试在一些场地运用技术处理降水。BMPs技术在英国应用的相对广泛,表3描述了BMPs在英国的应用情况。
在结构性BMPs的基础上.英国发展了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DS:Sustainable Urban Dfainage System).成为英国城市规划中雨洪管理的主流。国家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工作组于2001年成立.这个工作组在2004年发布了《可持续排水系统的过渡期实践规范》(Interim Code ofPractic跫报告.报告中提出了英格兰和威尔士实施可持续排水系统的战略方法,并提供了详细的技术指导矧。
所谓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即指运用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控制手段。通过一种比传统技术更加可持续的方法来处理地表水的排放田J。SUDS包含了不同层面的技术方法:
预防:利用场地设计以及家庭和社区管理.防止径流的产生和污染物的排放;源头控制:在源头或接近源头的地方控制径流;场地控制:对来自不同源头的径流进行统一的管理;区域控制:管理来自几个不同场地的径流.通常是使用湿地和滞留塘。
经过近20年的探索。欧洲尤其是英国已经在雨洪管理的理念.技术.规范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
.3雨洪管理在大洋洲的发晨 城市设计(WSUD)与新西兰的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是澳大利亚从1990年代末针对传统排水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发展起来的~种雨水管理和处理方法。该方法的核心观点是认为水是宝贵的资源,应该将一系列与水相关的技术整合进城市的景观中.这样对结构性措施的需求就会减少””。WSUD的目标是有效地解决径流问题.保护周边环境的同时在城市地区节约用水并最大化地实现水的自然循环.提升城市在环境.游憩、文化.美学方面的价值。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权衡各种水过程之间的关系1261。WSUD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5点””:
保护自然系统: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保护和提升自然水系统。
将雨水处理手段整合进景观中:将收集的雨水作为一种景观要素,最大化地提升视觉质量和游憩价值。
保证水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保证水体的水质。
减少径流和峰值流量:通过渗池和减少不透水铺装等方法减少径流。
在减少城市发展成本的同时增加效益:使排水设施的成本最小化,并使景观得到改善.从而提升区域价值。
澳大利亚WSUD的特点是将整个水循环作为一个整体,强调水循环的流畅。雨洪管理作为其中的一个子系统支持着整个循环的正常运转(图2)。另外它还强调将雨洪管理整合进城市的景观系统之中,这种做法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提升景观的价值。
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LIUDD)是新西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关于推行低影响设计的科学研究及实践””。
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北美LID及澳大利亚的经验。它试图通过一整套综合的方法提高建成环境的可持续性.避免由于传统的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自然的负面影响,同时保护水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用适当的规划.投资和管理手段.使城市在既能够满足环境需求又能保障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沿着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前进。LIUDD体系中的主要原则被分为三个层次.上一层的原则被融人下一层中。并被细化。
体系中首要的原则也就是最高原则是人们要达成一种共识:人类的活动要尊重自然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尽量减少负面效应.实现流域管理的最优化。这一原则贯穿于整个体系中。LIUDD将流域视为城市设计和管理的基本空间单元。研究流域范围内的生态承载力是LIUDD的中心内容。
同WSUD类似的是.将雨洪管理视为维持正常水循环的一部分。不同的是LIUDD所涉及的范围更广。
水循环被视为整个城市开发和设计体系的一个分支,而的研究重点是以水为核心的城市发展。
雨洪管理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我国在雨洪管理方面起步比发达国家略晚.并且雨洪管理技术和措施尚未被广泛推广。而我国面临更加严重的水资源危机.且由于幅员辽阔.水问题更为复杂多样。雨洪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大量的研究支撑.需要有自由的数据共享平台。同时雨洪管理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和规划设计人员的共同努力。另外整个体系的构建也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略有欠缺。
近年.我国已经认识到雨洪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级政府和部门对相关领域的政策研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如年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发布了《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报告集。其中对我国城市雨水利用潜力作了估算本着实现雨水资源化。节约用水。修复水环境与生态环境。减轻城市洪涝。使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目的,2006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颁布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并作为国家标准实施。许多地区也开始逐渐重视对雨洪的管理.开展了相关研究.如《深圳雨洪资源利用规划研究》等。
在理论研究方面。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基于我国国情的雨洪管理模式.其中包括:城市雨水污染物控制,城市雨洪调蓄.建筑的雨水利用模式等13L321.我国在雨洪管理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个创新是分尺度.分层次地构建雨洪安全格局。雨洪安全格局理论是针对我国城市所面临的洪涝灾害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提出的。雨洪安全格局理论认为解决城市雨洪问题的途径应该具有整体性和多目标性。而非单一的工程措施。雨洪安全格局构建的关键是识别出对于水过程起控制作用的空间位置.通过对这些关键位置的保护和合理规划来实现雨水.洪水的调蓄。并通过滞留和下渗雨水实现雨水的资源化.
在实践方面。北京是我国第一个开展雨水利用的城市。
年启动的。北京城区雨洪控制与利用示范工程”是我国开展得比较早的城市雨水利用项目之一。这个项目着力于将雨水利用融入景观营建,实现生态价值与游憩价值的统一。除此之外.其他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包括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天津桥园公园.北京顺义区东方太阳城等项目.启示从国外雨洪利用的理念和技术发展。以及我国最近几年对雨水利用的重视,可以看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处理好城市中的雨洪问题既关系到人类自身的利益.又联系着生态系统的维持。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应该重视以下几点;要改变传统的视雨水为患的观念.提倡以预防为主。
新型的可持续雨洪管理需要将雨水视为朋友。加以引导。从而进行利用。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以预防为主。例如注重当地自然资源的保护.采取密集形式的发展,重视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管理等。而这些方面的推行离不开公众参与。
加强雨洪管理的研究与政策支持。通过科学系统的研究了解各种生态过程。积极开发雨水利用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制定城市雨水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条例,将雨水利用标准化.法制化。
将城市水系统作为规划整体的一部分进行统一考虑。这样有利用于区域的整体可持续发展和达到雨洪管理的效果。
推广雨洪管理技术,使之在不同尺度的规划和设计中得以实施。目前各种具体的雨洪管理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并且在国外已经被大量使用和推广。其效果也得到了验证。
但具体应用起来,要结合场地自身的特点充分考虑规划和设计的需求。因为雨水问题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与特定的水文地质,已建成的水利设施关系密切,所以在推广具体技术时,要对这些因素加以考虑。
结语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是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而雨水作为重要的水源。如仍旧按照传统方式处理.则不能解决由于城市下垫面变化所带来的内涝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试图找到将雨水资源化并有效管理雨水的途径。发达国家已经在雨水利用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成效。我国现代雨洪管理起步较发达国家略晚.因此应在借鉴国外案例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雨洪管理体系,实现新型的可持续的雨洪利用发展
哥们儿 你这得400积分才有人回答 - -!
标签:洪灾,第六届,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