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汪永晨与中国环境科学院的金嘉满走到了一起,他们共同发起了“绿家园志愿者”(以下简称“绿家园”)环保组织。“绿家园”这个名字,是汪永晨取的。他们给“绿家园”定的宗旨是: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和自然交朋友。这一年,汪永晨采访了北京市林业局局长后得知,义务植树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可树种上后基本就没人管了,她就发起了“绿家园”成立后的第一个环保活动——领养树,很快就有几千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他们在十三陵水库旁边的蟒山森林公园里开展了领养树的活动。这以后,领养绿地,领养动物,在全国蔓延。
1996年10月5日,汪永晨把从美国鹤类基金会学来的观鸟方式用上了。她发起了中国第一次民间观鸟。那天的观鸟活动有80人参加,有小学生,也有70多岁的老人。2002年12月6、7两日,湖南岳阳的东洞庭湖迎来了全国各地的观鸟高手,他们要在这里一比高低。从1996年开始观鸟到2002年第一次有了全国的观鸟大赛,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用了6年的时间。
1997年,汪永晨和几家媒体的记者一起乘船在长江上航行时,见到一位乘客随手要把一个白色塑料饭盒扔进江里,她立即上前制止。经制止后才发现,他们所在的江轮上竟然没有一个垃圾筒,问船上服务员垃圾怎么办,船上的乘客及服务员都说是把垃圾直接扔到江里。回到北京,汪永晨采访了中国交通部和长江航运管理部门后得知,在我国长江上运营的客船,对于如何处理垃圾确实没有条文规定。经过现场随机和事后的大量采访,她制作了广播节目《“白”了长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交通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对此给予了极大关注。不久,有关《禁止在长江航行的船只上使用塑料饭盒的规定》便出台;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大规模的沿江考察,以便进一步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文。
1997年,汪永晨在采访日本老人远山正瑛时得知,在内蒙古沙漠上,每年都有很多日本志愿者前去种树,但却没有中国志愿者前往。从1997年“五一”开始,她便组织“绿家园”开始推动荒漠植树计划。志愿者们的足迹遍布内蒙古的恩格贝、科尔沁沙地,黄河、长江两岸,长城脚下,太行山中。那年他们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种下了相当于千分之一香港面积的树。
1998年夏季,长江发生特大洪水时,汪永晨随中国女子长江源科学探险漂流队进入长江源区。在那次采访中,汪永晨了解到因遭遇全球气候变暖,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近年变化很大,面临着严峻的生态考验。那次的长江源行,经过40天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和深刻了解后,汪永晨制作的广播节目《走向正在消失的冰川》获得了1999年第36届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联盟广播节目大奖,专家的评语是:记者与自然相处后达到了一种境界。
1999年3月,汪永晨组织的“99万亩黄河边植树活动”中,不仅有500名来自北京,还有来自世界12个国家的绿家园志愿者在黄河边上种了树。那一年,汪永晨还获得了由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地球奖”。她将2万元奖金捐给中华环保基金会,设立了“绿家园教育基金”。同年,她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播了《环保热线》、《动物天地》和《走进绿家园自然保护区》等栏目。
一位从河北蠡县过路的听众,发现当地小皮革作坊里流出的水严重污染了当地的农田,于是打电话向《环保热线》节目反映情况。随后当地村民也打电话向《环保热线》反映自家的农田多年来遭受严重污染却无法解决。为了帮助村民解决水污染问题,汪永晨制作了跟踪报道,并打电话到河北省环保局、保定地区环保局。在环保局的参与下,蠡县县长亲自批示:小制革作坊属于国家规定关停并转的“15小”,要在最快的时间里关闭。困扰当地农民多年的污染,经过汪永晨的参与和媒体的干预,终于得以解决。
杭州古荡,是因水多而得名的江南古镇。可因房地产的开发,最后一片湖水也要被填埋开发房地产了。当地群众给《环保热线》打来电话,希望在节目中帮他们呼吁留下这片湖水。节目制作中,汪永晨赶紧联系杭州当地媒体,希望他们也加入到呼吁当中。节目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环保热线》和杭州电视台播出后,惊动了杭州市长。在杭州市长的关注下,当地建筑部门大规模地修改了原来的设计方案,保住了古荡。
汪永晨越来越体会到环境监督的意义及媒体所能发挥的作用。为了让更多的记者参与环保,为环保做更多的事,2000年夏天,她和几位做环境报道的记者创办了“绿家园记者沙龙”,每月请一位专家给同行们进行环保知识普及。2002年,“绿家园记者沙龙”和《中国青年报》“绿岛”联手,记者沙龙的规模继续扩大,它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一次,沙龙的记者得知,北戴河一块东北亚鸟类迁徙的重要湿地上正在筹建一个国际会议中心,这将对东北亚鸟类的生存产生威胁。于是,他立即把问题带到沙龙上,经过讨论后,大家分头行动,采访、写稿、呼吁,最终惊动了河北省有关领导,湿地被保留了下来。还有一次,北京郊区最大的一块湿地被开发商看中,要修高尔夫球场,又是在记者们的努力下,该计划宣告失败,而这片芦苇荡将成为北京的第一个湿地公园。
标签:志愿者,家园,创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