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郭氏正骨史话(建院以前部分)范金山在河洛文化的发祥地、十三朝古都洛阳,这块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沃土上,孕育成长着一株杏林奇葩,这就是有着200余年历史、享誉中外的平乐郭氏正骨。
清代嘉庆年间,洛阳城东北十公里的平乐村中有一个躬耕好学为人正直善良的郭氏人家,名叫郭祥泰,一天,一位身获正骨绝技的僧人经平乐北上,此僧人的正骨医术可能为洛阳明末清初的外科名医祝尧民所传,僧人途中身染重病,且路费已尽。
祥泰动侧隐之心将其收留为其疗疾,生活照顾无微不至,僧人病愈上路时为报恩将正骨医术和医书相赠。此后祥泰刻苦钻研和长期实践,遂成为正骨名医。
祥泰得子较晚,将其术传其侄郭树信,树信字敦甫,生于嘉庆25年,卒于光绪15年。
树信为平乐郭氏正骨第二代传人。树信传子贯田,字才耕,为第三代传人。
据1941-1946年民国时期编纂的《洛阳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河南府(洛阳)知府文悌的儿子骨折,寸耕为之治愈。
文以两千两银子为之祝寿,郭辞不受。文悌让两个儿子认郭为义父。
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逃往西安,途中贝勒坠马伤骨,贯田为之治愈,此贝勒劝他当官,郭未允,文悌将以上情况上奏朝廷,慈禧太后破例亲书好!
好匾赐他。贯田为数百里内的无权骨伤患者治伤疗疾,使他们恢复了健康,群众为他家悬挂和风膏雨质直好义和暖遗风等匾额,以示赞扬。
郭贯田传子聘三为平乐郭氏正骨第四代传人。
聘三字礼尹(1865-1929),他的行医经历在《洛阳县志》和《龙嘴山馆文集》中有详细记载。
聘三自幼聪慧好学,不仅继承了祖传正骨医术,且博览历代中医经典,特别是有关骨伤科名著,取各家之长而独树一帜,30岁已成当时正骨名医,从各地慕名前来就医的骨伤科患者络绎不绝。
当时在郑州教会医院里有一美国医士的孩子股骨骨折,按照他们的方法须截肢,聘三用整复手法在最短期为之治愈,功能恢复正常。这位美国医士惊叹说:中国绝技,西法不敢望然。
聘三行医不为名利,一心为救死扶伤、济世活人,看病不要钱,只收一些水果、点心、农副产品一类的东西,附近群众为他树碑五座以示赞扬。
聘三传子景星为第五代传人。
景星字灿若(1895-1950),行医在民国期间,他除为广大群众医治骨伤外,曾为当时军政要人卫立煌、赵寿山、孔从周等治伤(后二人在解放战争中起义)。
国民政府曾让他去南京讲学,未允。
1930年灿若身患鼓病,其子维淮尚小,恐医术失传,破例将正骨医术全部传其妻高云峰,从此高云峰与丈夫同为第五代传人,成为一代名医。
1948年春解放洛阳,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平乐北门贴出由陈赓司令员签署的保护平乐郭氏正骨的布告。
内容为:平乐郭氏正骨相传数代,享有盛誉,乃祖国民间医学遗产,凡我军将士均应加以保护,不得影响其行医疗疾。
1950年灿若在上海病逝,享年55岁,从此继承发扬平乐郭氏正骨医术的重任就落在高云峰的肩上。
高云峰,女(1906-1976),孟津县朝阳乡高沟村人,自嫁到郭家后长期随丈夫郭灿若学习正骨医术,从事医疗实践,同时学习文化知识,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正骨名医,她在医疗学术上坚持中医的整体辨证原则,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一处骨折影响全身,全身的情况又影响着骨折的修复和功能恢复,她在治疗骨伤的过程中始终注意观察患者的饮食、情绪、肤色、二便等情况,对症调理处治。
在医疗中她在没有现代仪器配合的情况下,仅凭一双灵巧娴熟的手能对各种骨伤作出正确诊断和治疗,多年的陈旧性肩、髋、关节脱位也能够手法复位。
在用药方面她提出骨折早、中、后期的破、活、补原则。即:骨折早期血溢而瘀用药以破为主,骨折中期气血不活、用药以活为主,骨折后期久病必虚,用药以补为主,在医德方面她待人亲切、看病认真细心,不为名利,不分贫富、亲疏一视同仁,平乐正骨有个高老太太,深受群众爱戴。
高云峰于1952年献出平乐郭氏正骨祖传秘方,得到党和政府、人民群众的赞扬。
1954年以后,她先后当选伊川、孟津和河南省人大代表、全国三届人大代表、全国三届妇联执委,1956年元月他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二次会议,会上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毛主席问她:你就是人们所说的正骨专家高云峰?她回答:我就是。
毛主席指着自己的胳膊问她:如果我这个地方断了,你能接上吗?她回答:能接上,毛主席又对她说:回去多带徒弟,好好为人民服务。她从北京回来后就遵循毛主席的教导广为带徒传授正骨医术。
1956年9月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以平乐郭氏正骨为基础,由高云峰任院长,以高云峰家为院址建立了洛阳专区正骨医院。
平乐郭氏正骨六代传人郭维淮,生于1929年8月,1952年参加工作。他自幼随父母学医,将平乐郭氏正骨传统医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走中医现代化之路,使平乐郭氏正骨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标签:正骨,史话,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