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药物治疗包括:
1、硝酸酯类药物: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扩张静脉及外周动脉血管及冠状动脉,从而降低心肌氧耗量,增加心脏侧支循环血流,使心绞痛得到缓解。
另外,它还有降低血小板粘附等作用。
本类药物主要有: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5-单硝酸异山梨酯、长效硝酸甘油制剂等。
硝酸酯类药物是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常规一线用药。心绞痛发作时可以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先静脉给药,病情稳定、症状改善后改为口服,疼痛症状完全消失后可以停药。硝酸酯类药物持续使用可发生耐药性,有效性下降,最好间隔8-12小时服药,以减少耐药性。
2、抗凝药物:血液中的凝血酶和血小板的作用是血栓形成中相互促进的两个主要环节,因此抗栓治疗主要针对两个环节,分别称为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阿昔单抗等,主要用于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血栓形成而堵塞血管。
阿司匹林为首选药物,维持量为每天100毫克顿服。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是对胃肠道的刺激,因此需晚餐后立即服下,胃溃疡患者要慎用。冠心病患者应坚持长期服用。介入治疗术后应坚持每日口服氯吡格雷75毫克,至少一年。
抗凝药物主要有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水蛭素、华法林等,主要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另外,溶血栓药(链激酶、尿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可溶解冠脉闭塞处已形成的血栓,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的及时治疗。
3、β-阻滞剂:由于β受体阻滞剂能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低心肌收缩力,从而降低病人的氧耗量,减少因用力、激动引起的症状性及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作,提高病人运动耐量。
同时β受体阻滞剂具有抑制交感神经过度活动的作用,减少由此引发的严重的甚至致命的心律失常。
在无明显禁忌时,β受体阻滞剂是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一线用药。
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是非抗血小板治疗的首选药物,与硝酸酯类药物合用效果更佳。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使用可以降低死亡率,也是心梗后及介入治疗后应长期坚持服用的药物。常用药物有: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和兼有α受体阻滞作用的卡维地洛等。上述药物可选用其中一种。
4、钙离子拮抗剂:其作用为抑制或减少冠状动脉血管痉挛,抑制心肌收缩,扩张外周阻力血管及冠状动脉,降低心肌氧耗及增加冠脉血流,某些钙拮抗剂还能减慢心率。
一般耐受好,能增加病人耐力及缓解症状,可用于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和冠脉痉挛引起的心绞痛。
一般认为它们与β受体阻滞剂具有相同的效果,特别适用于某些有β受体阻滞剂禁忌的情况,例如哮喘、慢性气管炎及外周血管疾病等。
常用药物有:维拉帕米、硝苯地平、硝苯地平控释剂、缓释剂、地尔硫卓等。
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此类药物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能够减轻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具有抗炎作用,促进血管扩张、抗血栓、抗凝集等效用。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或近期发生心肌梗死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尤其是那些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硝酸甘油不能控制缺血症状的高血压患者,应当使用此类药物。
常用药物有:依那普利、贝那普利、雷米普利、福辛普利等。
老年冠心病的治疗中的药物疗法,一般治疗的药物有:
1、硝酸酯类制剂:其有扩张静脉、舒张动脉血管的作用,减低心脏的前、后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
同时使心肌血液重分配,有利于缺血区心肌的灌注。
代表药为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醇酯等。
2、β受体阻滞药:可阻滞过多的儿茶酚胺兴奋β受体,从而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及速度,减低血压,故而达到明显减少心肌耗氧量;此药还可增加缺血区血液供应,改善心肌代谢,抑制血小板功能等,故是各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患者的常用药物。
同时β受体阻滞药是目前惟一比较肯定的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二级预防的药物,已证明β受体阻滞药使梗死后存活者的心脏病病死率、猝死率与再梗死发生率均降低。
3、钙拮抗药:通过非竞争性地阻滞电压敏感的L型钙通道,使钙经细胞膜上的慢通道进入细胞内,即减少钙的内流,抑制钙通过心肌和平滑肌膜,从而减低心肌耗氧量、提高心肌效率;减轻心室负荷;直接对缺血心肌起保护作用。
同时此药可增加缺血区心肌供血、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内源性一氧化氮的产生及释放等多种药理作用。是目前临床上老年冠心病的治疗中最重要的药物。
4、调脂药、抗凝和抗血小板药:则从发病机制方面着手,达到减慢或减轻粥样硬化的发生和稳定斑块的作用,最终也是使心肌氧供增加。
5、其他冠状动脉扩张药:如双密达莫、吗多明、尼可地尔等。
标签:冠心病,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