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贾久民贾久民,(1921——1996)。1921年11月7日生,山西代县人。193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山西大学抗日救国会、抗日义勇军和“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193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冶金系。1937年参加牺盟会。1949年随军南下,任中共福建省南平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福建省省交通厅厅长、党组书记,福建省财经委员会副主任,1954年7月至1956年5月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1955年2月至1959年1月任福建省副省长,1956年5月至7月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1956年7月至1967年5月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处书记,福州大学校长,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1975年6月至1978年1月任福建省革委会副主任。第二位:卢嘉锡卢嘉锡(1915.10.26—2001.6.4),台湾省台南市人,祖籍福建省永定县,物理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1934年,卢嘉锡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3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5月,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198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卢嘉锡工作涉及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核化学和材料科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在结构化学研究工作中有杰出贡献,曾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结构模型,从事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等,对中国原子簇化学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他所指导的新技术晶体材料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成绩。他早年设计的等倾角魏森保单晶X射线衍射照相的Lp因子倒数图,载入国际X射线晶体学手册,称为“卢氏图”。第三位:魏可镁魏可镁(1939.8.29—2014.10.23),生于日本人吉市,福建省福清市人,化肥催化剂工程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可镁1965年毕业于福州大学;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10月23日逝世,享年75岁。魏可镁主要从事化肥催化剂、汽车尾气催化剂和净化器的研发。据2018年9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魏可镁致力于汽车尾气催化净化器的研发,其FD净化器装车测定达到欧洲Ⅲ、Ⅳ号标准。此外,他还在进行新一代钌系氨合成催化剂研究,他在中国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一百多篇,申请专利19项,其中授权12项。魏可镁从上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化肥催化剂研究,他带领团队先后研发成功四个系列十二个化肥催化剂并实现产业化,其中五个催化剂获得国家级奖励,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魏可镁带领团队研发出了针对大型合成氨厂用的新一代钌基氨合成催化剂和高压耐硫变换催化剂。第四位:黄金陵黄金陵,结构化学家与教育家。从事过渡金属配合物与原子簇的结构化学以及材料化学研究。通过对三核钼原子簇化合物的系统研究结果,揭示出若干结构规律和价键特征,以及分子结构与某些化学反应的相关性。在高温固相合成原子簇方面,着重研究了一系列含Nb/Ta以及硫属元素的三组化合物,发现其低维结构特征和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借助结构化学知识探索新型抗癌光敏剂,发现一种酞菁锌配合物的抗癌活性显著优于当前医用的血卟啉。后担任过中国科协全国委员、福建省科协主席,福州大学校长与首任集美大学校长。另有书法家黄金陵。第五位:吴敏生吴敏生(1946年8月-2019年9月7日),出生于福建省平潭县,中国共产党党员。1965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1970年毕业后留校工作,后获得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深圳研究生院院长,福州大学校长。2019年9月7日,吴敏生因病不幸逝世,享年74岁。吴敏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及研究近50年,曾先后兼职担任全国重点大学理工科教改协作组秘书长,教育部直属理工类高校教务处长联席会议召集人,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工作指导小组组长,福建省高等教育发展咨询委员会暨福建省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主任等教育学术兼职,为国家和福建省的教育改革事业殚精竭虑。吴敏生同志是我国焊接跟踪控制技术的开拓者之一,承担多项国家攻关任务,出版多部学术著作,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成果。第六位:付贤智付贤智,男,汉族,1957年7月出生,福建南平邵武人,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无机化工专家,现任福州大学校长、教授、国家环境光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省部共建能源与环境光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并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国民核生化灾害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学术兼职。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91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付贤智长期从事光催化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标签:福州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