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与谈写作专题联合征文|关于修改文章的探讨与研习
契诃夫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写作水平高,意味着修改文章的水平高。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成就鸿篇巨制《红楼梦》,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对名人佳作是,对我们普通人写文章也依然是。
那么,我们如何通过修改文章,才能让文章越改越好,成为佳作呢?
现实中,很多人都不喜欢修改文章,甚至还排斥,崇拜那种一挥而就的感觉。事实上,无论我们是酣畅淋漓地写出来的,还是一个一个字挤压出来的,我们写作的时候都会面临很多局限性,在主题、逻辑结构、情绪打磨或是最简单的字词上都会有不少的问题存在。正如海明威所说,一切文章的初稿都是狗屎。
我们在写完后认真地修改,改掉错别字,通顺语句、考量逻辑结构、辨明主题,都有可能让一篇文章成为佳作,甚至是举世名著。大文豪托尔斯泰说:“不要讨厌修改,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大文豪都如此,更何况我们呢?
首先,考量文章的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我们修改文章,第一要务就是先辨明文章的主题,考量文章的主题思想是否是科学的、合乎时代潮流的。如果一篇文章的主题不符合社会主流思想,即使文章写得再漂亮,也是无济于事的。
叶圣陶先生谈到写作时曾经说,写文章就是说话,也是想心思。思想、语言、文字,三样都是一样。想得认真,是一层,运用相当的语言文字,把那想得认真的心思表达出来,又是一层。
我非常赞同叶圣陶先生的观点,我们写作,就是与读者交流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对某些事物的看法。
修改文章,就是修改文章的主题思想。同时,我们也可以借此把握一下文章中用的案例是不是符合当代价值观,如果不符合当代价值观的要求,可以替换掉。
第二,考量文章的结构。
结构是文章的框架,是文章反映主题的逻辑脉络。
在修改文章时,我们可以将文章的总论点、分论点分别列出来,看看分论点有没有很好地支持总论点,总论点是否能涵盖分论点,就可以判断文章的结构是否合理。
还有,我们还要注意自己的文章符合常识。比如,一篇文章这样写,在宋朝的四川,谁谁做了一个水煮鱼,赢得了满堂彩。那就是错误的,因为辣椒是明朝以后才出现的。古代四川的口味更接近今天广东人的口味。
第三,字斟句酌,对文章逐字逐句进行修改。
进行总体的把握后,我们应该通读文章,逐字逐句地对文章进行修改。
一方面,是看有没有错别字,有没有多余的字词,或者替换一个字词是不是更合适;另一方面,我们要看语句是否通顺,是否能上下文相连,还可以考虑一下删掉一些字词、语句是否影响文章的连贯性和意思的表达。
鲁迅先生说:“写完之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第四,打磨文章的情绪。
文章是有情绪的。一篇文章,或欢喜,或沉闷,或悲伤,总有自己的调性。比如,鲁迅先生的文章,大部分都是充满悲伤的、激愤的;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却是充满温情的,还带着几分随性。
我们写一篇文章,总有自己的目的,所以也是有调性的。所以,我们要围绕主题思想打磨文章的情绪,老舍先生在写作时就有这样的例子。他写了一句话:小猫在我的床上拉了一泡尿,让我异常愤怒。后来他想了想,觉得“异常愤怒”不太合适,改成了“非常生气”,这样就比较符合现实了。
每一个字都有自己的含义,用在文中可能有不一样的意思,所以作为写作者,认真地思考字词的意思,是对文章情绪打磨很有用的。
修改文章也是有方法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将自己置于读者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文章。一般来说,人很难做到客观地评价自己。所以,为了增加客观性,我们可以有三个方法:
一是找读者。著名诗人白居易每写一首诗,就会读给老妇人听,看老妇人是否能理解,再决定是否继续修改。所以,白居易的每一首诗都质朴纯真,朗朗上口。我们可以让家人、朋友来做读者,帮助我们判断文章有没有价值、文章写得怎么样。
二是朗读。自己朗读或者让人朗读,可以感受文章的语感,及时发现文章是否有语句不通顺、字词不妥当的问题。像鲁迅、艾青等人就喜欢用这样的方法。
三是搁置法。写完一篇文章,我们的大脑要么非常活跃,要么非常疲劳;总之,是沉浸在文章中的,是很难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文章的。我们可以放几天,让自己冷静下来,再读一下文章,就可以增加客观性了,可以找到文章中很多的问题。
文章不厌百回改,千磨万砺始成金。只有多多修改,才有可能让我们的文章趋向完美,这是每一个写作者的必修课。
标签:浅谈,修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