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回答>生活百科>竺可桢的资料

竺可桢的资料

2024-08-07 22:55:26 编辑:join 浏览量:623

竺可桢的资料

竺可桢,189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一粮商之家。他幼时聪明好学,从2岁开始认字,15岁时进入上诲澄衷学堂。他身材瘦弱,被同班同学胡适讥笑说他活不过20岁。竺可桢闻此话后下决心锻炼身体,风雨无阻。后来他的身体始终健康。

1910年,竺可桢以优异成绩取得赴美留学生资格后,认为中国万事以农为本,便进入美国伊利诺大学农学院。1913年他毕业后,又到哈佛大学地学系攻读其幼时即喜爱的气象学。其间,父亲和长兄先后去世,竺可桢克服经济困难坚持学习,直到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918年回国。他先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等地教授气象学和地理学,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地理和气象工作者,所编写的《地学通论》是中国第一本现代地理学著作。1920年,他与当时中国第一个乘飞机上天的女性张侠魂结婚。1928年,他被任命为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并于当年在南京建立第一个由中国人管理的气象台,打破了外国人对中国气象事业的垄断。

1936年,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任13年间,他为浙大建设倾注了全部心血,提出“求是”二字为校训。抗战期间,浙大为避免陷入日寇铁蹄之下而向山区搬迁。竺可帧为选校址在外奔波,妻子张恢魂与次于竺衡先后病逝,浙大师生闻讯后均为之感动不已。抗战胜利后,竺可帧对浙大师生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爱国运动给予支持,所以在校内科学、民主和进步思想始终占上风,以致国民党特务骂浙大是“共产党的租界”。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竺可桢拒绝国民党要他去台湾的要求,前往上海等待解放。

1949年7月,竺可帧应邀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在随后成立的中国科学院任副院长(郭沫若任院长)。他首先着手组织成立了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又主持完成了划分中国自然区划、制定国家大地图案等工作。他还先后组织了多次大型综合考察活动,足迹遍布全国各地。1962年6月,他以72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1950年定居北京后,竺可桢开始着手研究物候学,于1963年出版《物候学》一书,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晚年,他又发表了集其毕生研究成果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引起世界轰动。1974年2月7日,竺可桢病逝于北京,享年83岁。

竺可桢,1890年生,浙江上虞人 哈佛大学学习气象学博士学位

1920年任南京高师(后为东南大学)地理系主任。1936年以后任浙江大学校长。他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

生 平

1928年,他在南京主持建立了第一个由中国人管理的气象台,打破了外国人对中国气象事业的垄断

他任浙大校长时,支持学生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特务骂浙大是“共产党的租界”

他决定不去台湾而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建国后出任中科院副院长,72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竺可桢,189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一粮商之家。他幼时聪明好学,从2岁开始认字,15岁时进入上诲澄衷学堂。他身材瘦弱,被同班同学胡适讥笑说他活不过20岁。竺可桢闻此话后下决心锻炼身体,风雨无阻。后来他的身体始终健康。

1910年,竺可桢以优异成绩取得赴美留学生资格后,认为中国万事以农为本,便进入美国伊利诺大学农学院。1913年他毕业后,又到哈佛大学地学系攻读其幼时即喜爱的气象学。其间,父亲和长兄先后去世,竺可桢克服经济困难坚持学习,直到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918年回国。他先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等地教授气象学和地理学,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地理和气象工作者,所编写的《地学通论》是中国第一本现代地理学著作。1920年,他与当时中国第一个乘飞机上天的女性张侠魂结婚。1928年,他被任命为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并于当年在南京建立第一个由中国人管理的气象台,打破了外国人对中国气象事业的垄断。

1936年,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任13年间,他为浙大建设倾注了全部心血,提出“求是”二字为校训。抗战期间,浙大为避免陷入日寇铁蹄之下而向山区搬迁。竺可帧为选校址在外奔波,妻子张恢魂与次于竺衡先后病逝,浙大师生闻讯后均为之感动不已。抗战胜利后,竺可帧对浙大师生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爱国运动给予支持,所以在校内科学、民主和进步思想始终占上风,以致国民党特务骂浙大是“共产党的租界”。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竺可桢拒绝国民党要他去台湾的要求,前往上海等待解放。

1949年7月,竺可帧应邀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在随后成立的中国科学院任副院长(郭沫若任院长)。他首先着手组织成立了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又主持完成了划分中国自然区划、制定国家大地图案等工作。他还先后组织了多次大型综合考察活动,足迹遍布全国各地。1962年6月,他以72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1950年定居北京后,竺可桢开始着手研究物候学,于1963年出版《物候学》一书,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晚年,他又发表了集其毕生研究成果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引起世界轰动。1974年2月7日,竺可桢病逝于北京,享年83岁。

竺可桢(1890—1974年)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又名绍荣、兆熊,字藕舫。上虞东关人。1909年考取唐山路矿学堂。翌年考取公费留美。认为“中国以农立国,万事以农为本”,故选读农科。1913年转入哈佛大学攻读气象学,获气象博士学位回国。先后任武昌高师和南京高师教授。 1921年在东南大学创建地理系,任系主任。 1927年中央研究院成工,任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出任国主浙江大学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率全校师生西迁贵州遵义、湄潭等地坚持办学。倡导“求是”校训,以“蕲求真理”和培养“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人才”为教育目的。实行民主办学,提倡学术自由,汇集了众多知名学者教授,改善办学条件,保护和支持学生爱国进步活动,使浙大在教育质量、学术研究和学校规模上都有长足的发展,崛起为中国著名大学之一。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赞誉为“东方剑桥”。 1949年后任中科院副院长,中国科技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科院学部委员、地学部主任,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著有《中国气象概论》、《物候学》、《气象与农业相互关系》等,辑有《竺可桢文集》。

网上有

标签:竺可桢,资料

版权声明:文章由 去回答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quhuida.com/life/203723.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