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回答>生活百科>文学小报

文学小报

2024-08-01 16:55:31 编辑:join 浏览量:573

文学小报

我想了一个名字,叫《临风阁》,还好吧,呵呵~

浅谈文学:主要谈谈文学的理论知识

文学与美:从审美的角度看文学

文学赏析:简单说说如何赏析

中外佳文:可简洁中外著名小说、诗歌、散文等

我的文学:说自己对文学的爱,也可加点自己的文章

注意:每个版块都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再送你点文章和网站:

大家都知道,文学最根本的性质是审美和语言。马克思社会结构论将文学归属为上层建筑,属于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如果在将文学细分,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里的“审美意识形态”。

按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为坐标,那么可心推衍出五种文学思想观念。中国是以“诗”以正统的文明古国,从《诗经》开始,历代传承。中国的文学观念有自身的特色。中国历代以“诗”言志,比较注重作者的内心感受。而中国古诗又受制于儒家学派思想的影响。主张文章作为“明道”的一种载体是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一部经典巨著,主张“道沿圣以明道,圣因道而垂文”。白居易的“合于时”“合于事”论,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上可裨教化,下可理性情”。都非常注重教化的作用。言志与教化并行不悖,齐驾并进。

文学不可能是一种独立的存在。任何时期的文学都受时代及许多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例如说中国的龙的由来,就是源由最初的部落之争。而当初的每个部落的图腾不尽相同,各以一种动物作为本部族的象征。当一个部落征服了另一个部落,取其图腾的一部分加于自已部落的图腾上,最终形成龙的图案,并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文化观念流传下来。那么这时候的文学,就会无形中将龙做为一种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参杂作者的个体情感,创造出作品来。而龙在西方是罪恶的。

再如就中西对于人性最初的探索。“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的特色。而西方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人,根源于受诱惑,人的一出生便带有原罪。人的生命的过程便是赎罪的过程。罪赎的越彻底,离上帝越近。这些都属于群体共性的方面,带有明显的地域倾向。别的诸如超时空与时间的爱之类的抽象,虽是人类的共性,但也因地域的不同,受到不同的文化的影响。中国以“孝”平天下,在西方就没有这种概念。在中国的“孝”里,这种爱的形成是由下而上的一种爱的表达式,西方不认为子女须“孝”,所以他们对“孝”的解释是“对父母虔诚的感情”。

上面说了一大通,似乎和文学的审美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其实并不是这样。因为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出特定的文化源流。而文学又是社会意识形态里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身便是审美的过程。先有美,而后有审。美的形成制约审的方式和角度以及审的效果。

美的外延很广博,几乎可以说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可以成为美。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文学的美着力点便是“艺术的真实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我们平时的创作,都会撷取生活中的所感、所思、所行等,可以创作出一种环境、一个形象、一个故事、一次事件,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某种思绪或感悟。当然,不排除现在的作者群中为嫌取稿费而进行的迎合创作,以及无病呻吟的作态。但这也是文学的审美,只是价值高低不同而已。而初写作者最容易犯的毛病不是迎合,而是无病呻吟。看到什么稍微有些触动的东西就想形成一篇文字,这很难做到。这些东西可以做为写作的素材,存于自己的某个地方。我并不是说一定要挖掘生活中大而深的主题,奇而险的情节,虽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更能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个体所接触的空间和时间毕竟有限,更多的时候所面对的只是生活的点滴。从生活点滴中汲取有意义的成份,以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只要是真实的情感,总会引起共鸣。

我们完成文学审美的过程,是心灵暂时的一种放飞。最起码在短暂的时间里需抛开现实的功

标签:小报,文学

版权声明:文章由 去回答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quhuida.com/life/194762.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