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反射的发现者是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巴甫洛夫做了一个相当著名的实验,他利用狗看到食物或吃东西之前会流口水的现象,在每次喂食前都先发出一些信号(一开始是摇铃,后来还包括吹口哨、使用节拍器、敲击音叉、开灯……等等)。
连续了几次之后,他试了一次摇铃但不喂食,发现狗虽然没有东西可以吃,却照样流口水,而在重复训练之前,狗对于“铃声响”是不会有反应的。
他从这一点推知,狗经过了连续几次的经验后,将“铃声响”视作“进食”的信号,因此引发了“进食”会产生的流口水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这证明动物的行为是因为受到环境的刺激,将刺激的讯号传到神经和大脑,神经和大脑作出反应而来的。
扩展资料
条件反射生物学意义:
1、联系
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如果只有非条件反射是无法在多变的环境中生存的。可以设想,机体不能只依靠食物掉入口中才引起吃食动作,更不能只在身上遭受伤害时才引起防御动作。
2、区别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相比,前者的数目是无限的,后者是有限的。条件反射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使机体能够识别还在远方的刺激物的性质,预先作出不同的反应。因此,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大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巴甫洛夫,苏联生理学家,提出了条件反射的概念,并以此著名,因对消化生理的研究而获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金。
巴甫洛夫,1846年9月26日生在一个乡村牧师的家庭,曾学神学,1870年入圣彼得堡大学学习化学及生理学,1883年获帝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博士学位。后赴德国师从C.路德维希及R.海登海因。1890-1924年任生理学教授。后研究消化生理,设计了巴氏小胃等手术方法,有了这种方法,人们就可以对未麻醉的动物的消化液分泌等功能进行终身观察。1897年出版《消化腺机能讲义》。又从唾液腺的精神性兴奋出发,转移到对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创立了条件反射学说。1890-1930年间研究了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活动的生理机制、皮层的功能镶嵌式、睡眠、神经症的病因等。证明言语功能为人类所特有,是以语词作为刺激的条件反射。1930年开始用他的理论来解释及治疗精神病。他在30年代初期以前曾多次批评苏联政府,但政府一直支持他的研究工作。
1936年2月27日逝世。
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
标签:发现者,条件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