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端午节挂艾叶是为了驱病、防蚊、辟邪。在民间有着“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说法,到端午节的时候,将艾草、菖蒲等用绳子捆绑成为一束,悬挂在门上,或者是窗户边上。插艾和菖蒲是重要的习俗之一,具有有辟邪、驱病的寓意。在古代,人们会在端午节这一天打扫庭院、点雄黄水等,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蚊虫等害虫也多了,由于艾叶特殊的香味,悬挂艾叶就是希望能驱病、防蚊,达到杀菌防病的效果。
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节两个标志性习俗是扒龙舟和食粽。据推测,端午的习俗最初可能只在吴越地区中流行,后来这种习俗才传到长江上游和北方地区。
端午节的由来也有后世关于历史人物的纪念说,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对于诸“历史人物纪念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牵强附会之辞,难以置信。据专家考古考证及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纪念历史人物说,无论是伍子胥、介子推,或者曹娥、陈临、屈原等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杜撰附会之辞。
标签:艾草,端午节,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