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是民国时期的父亲节
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许多人都知道,这个父亲节和5月份第二个星期日的母亲节以及2月14日情人节一样,都是由西方传入的洋节。但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国历史上,也曾有个父亲节,南京国民政府曾把8月8日定为父亲节。但是,这个节日在南京并未流行开来。
南京国民政府定8月8日为父亲节
1945年8月,历时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接近尾声,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无数将士血洒疆场、为国捐躯;无数的家乡父老倒在日寇的枪炮子弹和刺刀下、悲壮就义。当时,上海的一些爱国人士及社会名流发起倡议,建议将每年的8月8日定为父亲节。身处沦陷区的他们认为:这能鼓舞民众对抗战胜利的信心,鼓舞斗志,借此纪念和颂扬在战争中为国牺牲的父亲们。
在发起八八父亲节的一周之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举国欢庆。上海名流如吴稚晖、李石曾、潘公展、杜月笙等人觉得,定父亲节很有意义,有特别加以提倡的必要,便联名呈请国民政府准予规定每年8月8日为父亲节,通令全国遵行。后来呈请获准,8月8日就正式成为中国的父亲节了。
发起者之所以定8月8日为父亲节,是因为八八与爸爸谐音,便于记忆;且八八两字连缀起来又像一个中文父字。
上海的父亲节有声有色
1946年8月8日,天津《益世报》在第六版的副刊刊登了读者甲乙木的文章《父亲节的话》,《大公报》则刊发了《关于父亲节的闲话》一文,庆祝父亲节。
同一天的《申报》显示,上海的庆祝活动搞得更有声有色。《申报》第四版刊登了一篇名为《今日庆祝父亲节,义卖纪念花充作助学金》的新闻报道。据报道,8月7日晚,上海八仙桥青年会礼堂内热闹非凡,两百多人盛装出席了父亲节庆祝会。在发起人的带动下,与会人士齐声高唱《父亲颂》:劳苦劳苦父亲苦,我爱我父肺与腑。羊跪乳,乌反哺,爱我母,爱我父同时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助学。
南京人称父亲为伯伯不叫爸爸
南京虽为首都,各方面比北方差些,在父亲节上也如此,如同全国一个缩影,有冷有热。届时,《中央日报》等几个大报会登出相关文章及报道,应应景而已,反响寥寥。商家据说只有中央商场打出过父亲节的标语,可能也有相应的促销活动。上层人士家会有活动,子女会戴花,并向父亲献花祝贺。接受过现代教育思想开放者也纷纷效仿,照看到或听到的去做,以为潮流、以示时髦。如中华路一程姓人家,八月八日那天会佩戴玫瑰花四处串门,对别人投来惊诧目光,洋洋自得,而且还会问人家今天是什么日子。别人回答不出父亲节,他就如数家珍般一一道来,颇有人师之感,不过也使人长见识。基督教会和教会学校也有类似的小型活动,设在内桥下中华路西侧的基督教青年会,组织过教友庆祝父亲节的活动,是入乡随俗、本土化的尝试。在小学时曾听老师说过父亲节,由于时在放假,没有参加过活动。
受冷落还有一个是语言上的原因,八八谐音爸爸,而当时南京多数人称父亲为伯伯(正字为上父下邑,音伯),只有新派人叫爸爸;八八谐音又可能被误指为小孩的大便。故此,八八父亲节不易推广和普及。
标签:父亲节,几号,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