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回答>生活百科>张骞的资料

张骞的资料

2024-07-18 01:13:48 编辑:join 浏览量:626

张骞的资料

状元实业家张謇

在中国历史上,状元出身的宰相为数不少,可状元出身的实业家则只有一位,

那就是清朝末年提倡和奉行“实业救国”的先驱张謇。

张謇是江苏南通市海门县常乐镇人。他出生在一个富裕农民家庭,祖父是文盲,

父亲识字也不多,但聪明的张謇自小读书就很勤奋,据说5岁时便能一字不漏地背诵

《千字文》。有一天,老师见门外有人骑白马走过,便以“人骑白马门前过”为题,

让学生对下联。张謇的三哥对的是“儿牵青牛堤上行”,而张謇对的是“我踏金鳌

海上来”。老师大喜过望,说他志向远大,将来一定能大有作为。

但是张謇参加科举考试并不顺利,他16岁考中秀才,直到33岁才考中举人;此

后连续4次参加进士考试,都名落孙山。他一气之下,把应考用具都砸了个粉碎,发

誓再不参加科举考试!

1894年春天,因为庆祝慈禧太后60大寿,清政府破例多开一次科举考试,张謇

被父亲和伯父强逼着,再次应考,没想到这一次却得到了主考官翁同(龠禾)的赏

识,中了头名状元,并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然而这年6月,中日甲午战争就爆发了。

张謇满腔义愤,和翁同(龠禾)等人一起,积极主张坚决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

一再写奏章给皇帝,抨击李鸿章的卖国投降主义。在斗争正激烈的时候,张謇的父

亲因病去世了,按照当时礼教,他必须回到家乡去服丧守孝3年。于是张謇匆匆离开

了京城。

第二年2月,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而告终,中国不得不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南通,张謇对腐败的满清王朝更加失望。他深深地感到,

要使中国“不贫不弱”,不受外国人的欺侮,当务之急,一是要实行政治改革,以

议会制取代君主制;二就是要大力发展实业,以求民富国强。他认为,一个有头脑

的知识分子,就应当正视现实,勇于投身实业,以拯国家于危难,救百姓于水火。

所以,他拒绝回北京重新担任官职,决心在家乡开办工厂。在给翰林院辞职书中,

他明确地表示:“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当时的两江总督张之洞,也是一位办实业的热心倡导者,他原先和张謇就有交

往,也有在苏州、南通两地兴办工厂的打算。他看到张謇是新科状元,又热心于实

业,便委派张謇在南通筹办纱厂。这正和张謇的心意不谋而合。因为南通地区滨江

临海,交通便利,气候适宜,无霜期长,是传统的产棉区。这里的棉花不但产量高,

而且质地洁白,纤维长,富有弹性,很早就以“沙花”而闻名天下。同时,当地农

民具有纺纱织布的传统技术,他们织的“通州大布”远销东北市场,深受欢迎,所

以对于机器纺纱的需要量日益增长。此外,从当时的情况看,搞纺织所需资金比搞

其它工业要少一些,生产周期短,能较快地获得利益。这些有利条件再加上官方的

支持,都促使张謇放手大干一场!

1895年6月,张謇到江宁,与张之洞谈妥了办厂的事,回到南通,跟当地的豪门

富户和亲朋好友一说,当即有人赞成,答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事情渐渐有了头

绪。第二年春天,张謇把本地的花布商人沈燮均、陈维镛、刘桂馨,上海洋行买办

郭茂芝、潘鹤琴,以及上海绅商樊时熏等人请到家里,商量集资认股的事情。大家

议定以100元为一股,并分别认定了自己负责募集的股数,成立了最初的董事会。这

6个人被人们称为纱厂初期的“通沪六董事”。当天,他们又现场勘察,选定了南通

城北15里的唐家间作为厂址所在地,并且确定厂名叫“大生纱厂”。

大生纱厂的旗号一打出来,开头也是轰轰烈烈的。大家见领头办厂的是个状元,

既觉得新鲜,也感到心里踏实,所以投股的人相当踊跃。特别是唐家间一带的农民,

听说土地可以入股,便纷纷以土地折股,省下了厂方不少购地款。张謇又仗着熟人

朋友多,亲自写信到处为工厂作宣传,也招徕不少股东。

这样算下来,建厂所需要的资金该够了;可是,购买机器所需要的资金,就完

全没有着落了。张謇只得再去找两江总督。这时张之洞已经被调任两湖总督,接任

两江总督的是刘坤一。刘坤一的态度很热情,然而谈到钱上,他却也表示为难,先

让张謇打他的旗号去借,后来干脆让张謇到湖北去找张之洞。张之洞总算是积极支

持张謇的,他为了在湖北办纱厂,已经向国外购了一套机器,这时便决定,如果南

通的大生纱厂厂房先完工,就把这套机器先让给大生纱厂用。

经过几番周折,大生纱厂的厂房总算建成了,纺织机器也运到了厂里。1899年

4月14日,大生纱厂正式开工,纺出了第一缕棉纱。面对震耳欲聋的机器声,身为总

经理的张謇激动得热泪盈眶。看热闹的人感到奇怪,了解内情的人却不觉得意外。

他们知道,为这纱厂,前后5年间,张謇不知吃了多少辛苦,受了多少磨难!他一个

堂堂的“状元公”,不得不东奔西走,集资筹款,看人家的冷脸,听人家的嘲讽。

直到前几天厂里试机,还有不三不四的人在说:“纱厂烟囱高,何时才冒烟?机器

虽然响,何时纺出纱?”如今烟囱冒烟了,机器出纱了,张謇能不高兴得流下喜泪

吗!

董事们也都兴高采烈地互相道贺。张謇便趁着这个机会,把大家召集起来,商

量订立厂规厂约的事。他说:“头一脚虽然踢出去了,但正式生产,没有个规矩是

不行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么大个厂,没有厂约,怎么负责理事?这是事业

成败的关键!”可是这些人对于办厂并无经验,也不知道厂约该怎么订。幸亏张謇

早有准备,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从总董事、分职董事、车间执事的职责,到各车间、

各账房、各栈所的管理,以及考核标准,奖罚等级,一条条说得头头是道。董事们

听得心悦诚服,一致决定就按张謇的办法去做起来。为了提倡新的风气,打破陈规

陋习,张謇还规定:“工厂中凡执事人概称‘先生’,不得沿袭‘老爷’旧称。”

在19世纪末的中国,张謇就能制定出这样一套比较完整新颖的管理制度,应该说是

很有见识的。这些措施的实行,对于改善企业的管理,形成企业新风气,以及增强

企业的竞争力,都产生了较好的作用。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大生纱厂的机器只响

了半个月,就突然停了下来。张謇急忙查问,才知道是买棉花的资金用完了,厂里

不得不停工待料。管资金的董事前几天已经向张謇反映过这个资金不够周转的问题,

张謇因为正忙着办纱厂的附属学堂,希望早日培养出自己的能掌握洋机器的工人,

所以把这事给忘了。他内疚地宣布,要给他自己记过一次,并且当即想办法,一方

面让厂里把纺出的纱卖了,先买些棉花来维持生产,同时决定再次到上海去借款作

为工厂的周转金。

张謇这一次到上海,一连奔走了两个月,却连一分钱也没借到。他发电报向老

股东求援,同样没有回音。他急得嘴上起泡,双眼红肿,最后连带出来的旅费都用

完了,无可奈何之际,只得在报纸上登出广告,在四马路卖字3天,筹集回家的路费。

凭着他的状元名声和一手好字,慕名而来的人很是不少。回家的路费是不成问题了,

但他还是久久地在黄浦江边徘徊:空手而返,厂里急需的资金还是没有着落啊!后

来上海的朋友给他出主意,说可以先把工厂租给别人,几年后再收回,这样工厂还

是自己的,得到的租金又可以作为流动资金。张謇不得已接受了这个办法。可是接

连来了几个有钱的大商人,都拼命把租金往下压,并且公然表示,只要张謇答应,

他们可以给张謇个人大大的好处。张謇听了大怒,强硬地回答:“你们把张謇当成

什么人了?难道我也是货物,可以花钱收买的吗!哼,你们也太小看我张謇了!”

张謇回到了南通,靠着卖纱买棉的办法,苦苦撑持着厂里的生产。好在近几个

月里,棉纱的行情看好,售价连涨了几次。纱厂的资金不断扩展,不但保证了工厂

的正常生产,而且还略有结余了。大生纱厂终于度过了这一次资金危机。

这一年,由于纱价大涨,大生纱厂获利达到20多万两白银。

张謇脸上的愁容终于烟消云散。

这一天,张謇带着纱厂出产的棉纱,到南京去看望两江总督刘坤一。棉纱用红

绸布扎着,一共是两束。张謇笑着说:“这是我们大生纱厂自己生产的棉纱,送给

总督做个纪念。”

刘坤一接过棉纱,连声称赞道:“好,好,我收下!过去人们称这种棉纱叫洋

纱,织出布来叫洋布,现在我们自己也能生产了。这可全靠你的苦争苦斗啊,我要

给你记上一大功!”

张謇说:“苦是苦一点,但这是我‘自讨苦吃’,怨不得别人。再说为了国计

民生,虽说吃一点苦,我心里也痛快啊!”

有一句话张謇没有说,那就是为筹措购买棉花的资金,他的妻子连首饰都卖掉

了;而办厂这五六年来,他的家人从来没有在厂里支用过一文小钱!

困难和挫折锻炼着张謇的意志,也激励着他向更加宏伟的目标前进。他想,纱

厂纺纱缺不了棉花,棉花需要花钱收购,而随着棉纱的畅销,棉花的价格也在天天

上涨,更何况日本的厂家也到这一带来收购棉花……如果我们能有自己的棉田,不

就可以不受棉花市场的牵制了吗?

想到这里,张謇毅然决定,建立一个垦牧公司,把沿海的荒滩改造成棉田,自

己种棉花自己用!

他与几位老朋友商量后,再次来到南京,拜访两江总督刘坤一,要求将沿海荒

弃的滩涂划给他们办个农牧垦殖场,使工商农牧形成一个系统。刘坤一当即表示支

持,让张謇以他的名义写一份奏章给朝廷。这份奏章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复,1900年

9月,通海垦牧公司正式开始筹备。

第二年3月,垦牧公司的章程经过七易其稿终于确定下来。这时,大生纱厂的事

务也很紧,张謇只好把垦牧公司的开办事务交给他的学生江导岷。一些本来无地和

少田的农民,听说张状元开办垦牧公司,管吃管住,还给工钱,大家奔走相告,纷

纷前来报名,加上张謇到上海招募来的失业游民,一下子就有了二三千人。他们先

在海滩上筑堤垒坝,防止海水浸漫上地。一个多月下来,海滩上竟出现了一道石砌

的长城!经过一秋一冬的劳作,1902年春天,垦区各处都长出了嫩绿的青草。个别

碱性大的地段,工人们便开渠引水冲洗,改造土质。夏天到了,牧草、芦苇渐渐长

大,工人们又弄来一些牛羊放牧喂养。秋天来了,芦花开了,牧草黄了,牛羊居然

长得又肥又大……

正当人们为成功而欢欣的时候,意外的灾难袭来了。

一天夜里,海上突然起了大风暴。狂涛巨浪冲上海滩,石头砌的堤坝垮了,芦

苇和牧草被淹没了,小牛小羊被卷走了。一年的辛苦劳作,转眼间化成了泡影!

张謇从垦牧公司工务处里冲出来,迎着狂风巨浪向海堤奔去,一边大喊:“工

友们哪,快到海堤上去啊!”

工人们见年已半百的张状元竟然不顾一切地冲向海堤,开始简直以为他是发疯

了,但很快,他们都被张謇的精神感动了,也纷纷跟上了海堤。

“修补堤坝,不能让潮水上岸!”张謇一边发号施令,一边带头挺身而出跳到

海水里去搬石头。但是张謇毕竟是一个文弱书生,一浪打来,就把他打得跌倒在地。

工友们连忙来扶他,张謇直摇手,说:“快去搬石头!”工友们只得赶紧去搬石垒

坝,张謇也艰难地在海水中抱着石头一步步往前挪。

终于,这一段缺口补了,张謇才离开这里,又向前去查看别处的险情。

经过几年的开垦和建设,通海垦牧公司已经初具规模。当年的荒滩,如今有9万

多亩变成了良田,年产棉花多达四五万担。他们以堤划区,各堤之间都建有居室和

厅堂。储物有仓库,吃菜有园圃,佃工有成排的宿舍。买东西也很方便,离宿舍不

远就是市场。出门有路有桥,交通十分便利。特别是每年收获的那堆积如山的棉花,

使大生纱厂的原料供应得到了可靠的保证。不常出门的农民到了这里,几乎以为自

己是真的进了桃花源。

这确是中国大地上前所未有过的景况。

张謇常常说,一个人办一个县的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的事,要有一国

的眼光;而办一国的事,就要有世界的眼光。这种思想,自始至终贯穿在他兴办实

业的过程中。他从来就不满足于现有的事业,一直在不断扩展事业的规模。1904年,

他利用大生纱厂的盈利和新人股的资金,投资63万两白银,增添纱锭2.4万枚,所用

的机器设备等也逐步加以更新。就这样,到1913年,大生实业集团已经拥有200万两

白银、6.7万枚纱锭。

除了兴办垦牧公司,张謇还以棉纺织业为中心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发展。1906年,

张謇为了解决纺织机器设备的维修制造困难,开办了资生铁冶厂,还有广生榨油公

司、大隆肥皂公司、吕四盐业公司、镇江铅笔公司、上海大达轮船公司、江浙渔业

公司等也接连兴办起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张謇已兴办各类企业二三十个,

形成了一个以轻纺工业为核心的企业群,一个在东南沿海地区独占鳌头的新兴的民

族资本集团。

在兴办实业之外,张謇一生中最为重视的就是办教育了。因为他认为教育也是

救国救民的重要手段,要想国家富强,人民就得掌握知识,因此,中国必须大力发

展教育事业。他先后兴办了大生纱厂职工专科学校、纺织专科学校、铁路学校、吴

淞商船学校等,为东南沿海地区的实业培养了各种有用人才。张謇在1902年创办的

通州师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学校。此后,他还先后创办了女子师范学校、

城厢初等小学、幼稚园、盲哑学校等。1920年,他又将纺织、医学、农学三个专科

学校合并为综合性的南通大学。同时,他还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

苑,以及图书馆、气象台、医院、公园等,使南通成为一个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忙于打仗,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

略,中国的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张謇的事业也在这时达到了顶峰。19

17年,单大生纱厂的盈利就达76万两白银,1919年又赚了263万两白银。到1922年张

謇70岁生日时,大生集团四个纺织厂,资本达900万两白银,有纱锭15.5万枚,占全

国民族资本纱锭总数的7%。同时,在盐、垦、牧方面,他先后开办了20个盐垦公司,

成为东南实业界的巨人!

回答者:7614531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0-21 21:39

是张謇,不是张骞。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1853年出生于常乐镇,1869年考中秀才,1885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894年(光绪20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的“父实业、母教育”的主张和实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1894年,南通人张謇考中状元,当上翰林院修撰,鉴于甲午战败,国事日非,为了实现“救贫”“ 塞漏”的抱负,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1895年,张謇集资50万两银子,在通州的唐闸镇创办了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以后,又陆续在崇明外沙(今启东)久隆镇创办了大生二厂,在海门创办了大生三厂,在城南创办了大生副厂。并在吕四,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后,天生港又兴建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镇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19世纪末近代轻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按照他:“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1902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 —通州师范学校,接着,于1905年创建了我国第一座民办博物苑,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后来,农、医,纺三所学校合并成为南通学院。与此同时和稍后,还兴办了各种中、初级职业学校,短期讲习班和特殊教育事业。如商业学校,银行专修科、测绘专修科、工商补习学校,镀镍传习所、蚕桑讲习所,女工传习所,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城市建设按照一城三镇的格局,开始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苏北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城镇向资本主义的城市过渡。

标签:张骞,资料

版权声明:文章由 去回答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quhuida.com/life/173550.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