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津湖》,这两天已经在朋友圈刷屏。电影中那一个个被冻成“冰雕”的战士让人泪目,而真实的战场,远比影片中的场景更令人震撼。参加过这场战役的老战士,为我们讲述了真实的长津湖战役。
以抗美援朝战争
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
电影讲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
朝鲜半岛长津湖地区
中国人民志愿军9兵团
与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美7师
狭路相逢
在极寒的环境下
双方展开了世界战争史上
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
长津湖战役
电影中
一排排志愿军战士
俯卧在零下40℃的阵地上
仿佛“冰雕”群像
……
而历史上真实的长津湖战役
比电影更惨烈、更震撼
人人手持武器
“冰雕连” 至死保持冲锋姿势
1950年深冬的那一天
长津湖气温骤降至零下38℃
为堵截美陆战第一师
志愿军呈战斗队形散开
卧倒在雪地里,怒目前方等待敌人
他们人人手执武器,无一人向后
整整100多人的连队冻僵在雪地里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与阵地永恒地坚守在一起
成为人民军队历史上
最为悲壮的“冰雕连”
战后打扫战场时
有人发现烈士宋阿毛留下的一张卡片
上面写着:
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
哪怕是冻死
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冰雕连”战士宋阿毛手写卡片(资料图)
这些永不后退的“冰雕”
是冰天雪地里立起的
一座座精神的丰碑
那场酷寒后
他的手脚再没温暖过
是什么样的精神和信仰
支撑着这些年轻的志愿军战士
宁愿冻死也绝不暴露目标
或许从周全弟老人身上
能找到答案
周全弟老人
进入朝鲜时
由于战事紧急,来不及换装
周全弟和战友们
只穿着一件薄棉衣和胶鞋
熬了三天三夜
在第四天清晨
终于听到了冲锋的号角
此时的周全弟发现
自己的手脚已 失去知觉、站不起来
“ 看到战友往前冲
我眼泪簌簌地往下流 ”
没能和战友们一起冲向敌人
也成了周全弟一生的遗憾
周全弟军装照
那天,16岁的周全弟
失去了全部的四肢
“拿枪我拿不了了”
这句话令人痛心
有军医回忆
战斗结束那天
医院一天就收到了2800个伤员
手指、脚趾被冻掉的, 截肢的太多了
这些战士大都是20多岁
小的只有十六七岁
但是没有一个哭的
再痛也不哭
我们也许什么都没有
但是有勇敢
“滴哒滴滴滴滴”
“军号吹起来,哦哟冲啊”
这串音乐
是刻在老兵刘石安血液里的记忆
他所在的部队
成为抗美援朝首批入朝作战部队
夜晚行军,大雪齐腰深
又要爬山,不少战友落下悬崖
不能生火做饭吃,就吃草根、吃雪
千难万险
部队终于来到了长津湖
天寒地冻,土被冻得像石头一样硬
挖反坦克战壕完全不可行
面对美军强大火力
“没有办法,只有硬上”
30多人组成了“敢死队”
把手榴弹6个一组绑在一起
前赴后继往前冲
当来到坦克身边时
只剩下了两个人,还都负了伤
“完全是踏着同志的血迹前进”
他们把手榴弹塞到了坦克的履带下
“轰”一声炸瘫了坦克
那场战役,美国王牌陆战一师被击退
这是刘石安在朝鲜战场
收获的第一场宝贵胜利
“我们也许什么都没有”
“但是有勇敢”
“我们一定能打败敌人”
那年天寒地冻
但我的生命开始热烈燃烧
1951年,来自广东佛山的麦永辉
来到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延边突起烽烟浓,炮声轰鸣,
伴我去从戎……”
刚到战场,为他“接风”的是
美国B-29轰炸机、F-80战斗机
连夜轰炸、扫射
“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最长那次五天五夜没合眼。”
麦永辉所在部队的任务
是保卫鸭绿江大桥
这座桥是战争的大动脉
一旦炸断,整个前线的物资供给
就要陷入瘫痪
有一次为了抢修被击伤的战机
需要钻进气道里抢修
但气道比较窄
穿着棉衣是进不去的
寒冬凛冽
北风吹得正劲
麦永辉只能穿着薄薄的衣服钻进去
“等飞机修好了,
我冻僵了,动不了。”
麦永辉的战友只好用绳子
绑住他的两条腿
慢慢拉了出来
……
那些让人流泪的
并不是电影本身
而是 在 战争年代
为祖国和人民
浴血奋战的英雄们
是他们
用一次次坚守
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正如电影《长津湖》中所说的
“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完了,
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
来源:微信公众号(南方日报)
精选文章
限时⇩120个小项目,64页阅读理解练习册
限时⇩139集超有趣的英语语法动画
限时⇩新概念语法学霸笔记127页
限时⇩从这套视觉词金字塔句子练习开始
限时⇩这份超棒的音标记单词知识点清单
限时⇩这些超高颜值的主题学习书
标签:长津湖,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