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回答>生活百科>太阳病

太阳病

2024-06-09 01:52:40 编辑:join 浏览量:557

太阳病

太阳病(Taiyang disease),是指风寒之邪侵犯体表,正邪相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候。临床以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为主要特征。多见于外感热病初起阶段,发生与外感风寒、体质因素有关。本病治疗得当,汗出表解,可获得痊愈。如果误治、失治或体质等因素,可导致病情发生变化,出现变证。

Taiyang disease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中医科

全身

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外感风寒、体质因素

体温测量、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X线检查、心电图

如果出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避免误治失治,导致病情变化,出现变证或环病。

1、太阳中风证 主要表现为发热,恶风,头痛,自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2、太阳伤寒证 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3、太阳蓄水证 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小腹满,小便不利,口渴,或水入则吐,脉浮或浮数。 4、太阳蓄血证 主要表现为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本病发生与外感风寒、体质因素有关。基本病机为风寒之邪侵犯体表,正邪相争于肤表浅层。病位在太阳经脉或太阳腑膀胱。

1、外感风寒 风寒外邪以风邪为主侵犯太阳经,致使卫强营弱,可发为太阳中风,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使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发为太阳伤寒。 2、体质因素 体质较弱,抗病能力低下情况下,遭到风邪侵犯,就会出现恶风发热汗出,这是机体正气抵御外邪、正邪相争于表的反映。

本病临床以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为主要表现。可分为太阳经证和太阳腑证。太阳经证是外感风寒而致病的初起阶段,若太阳经证不愈,病邪可循经入腑,出现太阳腑证。

1、太阳经证 以恶寒、脉浮、头痛等为主要表现,由于患者感受邪气之不同,体质的差异,又有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之别。 2、太阳腑证 根据病机之不同,又分为蓄水证和蓄血证。太阳蓄水证以太阳经证与小便不利、小腹满并见为主要表现,太阳蓄血证以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大便色黑等为主要表现。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资料。

1、出现发热,恶风,头痛,自汗出,脉浮缓。 2、或出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疼痛,无汗而喘。 3、或出现发热,恶寒,小腹满,小便不利,口渴,或水入则吐。 4、或出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进行咨询。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出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症状多久了?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小便不利,大便色黑,小腹胀满等? 4、平时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如何? 5、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6、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7、有什么其他疾病吗? 8、平时体质怎样?睡眠如何?

1、为什么会出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情况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不良反应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首先应进行体温测量、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X线检查、心电图等常规检查。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疼痛、问饮食、问二便、问睡眠,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是否有包块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5、其他 诊疗时,需监测体温,以了解患者体温变化。

1、血常规、尿常规 白细胞数量可提示有无感染存在。有出血者还可了解是否存在贫血及贫血程度。 2、便常规 可帮助了解胃肠道有无出血情况等。

X线检查 可帮助确诊,病变部位呈密度增加而均匀的阴影。有助于诊断肺炎,确定感染程度和位置。

心电图 可以初步明确患者心脏情况,了解有无心脏疾患,以便临床治疗。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进行鉴别。

1、临床表现 以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为诊断主要依据。 2、辅助检查 体温测量、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X线检查、心电图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 两者都是感受风寒后引起的太阳经证,邪在肌表均有恶寒或恶风、发热头痛等,故应加以鉴别。太阳伤寒证为外感风寒,束于肌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筋骨失于濡煦,故必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因寒主收引,腠理闭塞,必见无汗、脉象浮紧;肺合皮毛,寒邪外束,肌腠失宜,必然肺气不利而见咳喘。太阳中风证因外伤风邪,肌腠疏松,卫阳浮盛失去卫外作用,故见汗出、脉象浮缓;因无营阴郁滞,一般无身疼腰痛,骨节疼痛。

本病治则经病、腑病有所不同。经病在表,治以解表为主,中风证以调和营卫,解肌祛风为法;伤寒证以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为法。腑病在里,而蓄水、蓄血治也不同,蓄水宜化气利水,蓄血当活血逐瘀。

1、太阳中风证 (1)方药:桂枝汤加减。 (2)常用中药: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 2、太阳伤寒证 (1)方药:麻黄汤加减。 (2)常用中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3、太阳蓄水证 (1)方药:五苓散加减。 (2)常用中药: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4、太阳蓄血证 (1)方药:桃仁承气汤加减。 (2)常用中药:桃仁、大黄、桂枝、炙甘草、芒硝。

桂枝合剂、九味羌活颗粒、表实感冒颗粒、五苓散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太阳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太阳病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本病治疗得当,汗出表解,可获得痊愈。如果误治、失治或体质等因素,可导致病情发生变化,出现变证。

1、太阳表邪不解,可传入他经。如内传阳明、少阳,也可直接传入三阴。 2、如果误治、失治或体质等因素,可导致病情发生变化,出现变证或环病。

本病及时诊断,正确辨证治疗,并注意生活饮食调理,一般预后良好。

如果引起太阳病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生活饮食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本病再次发作。

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注意卧床休息,生活起居有规律,保持心情舒畅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1、适当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 2、心情舒畅,乐观开朗有利于增强正气,祛邪外达。

1、遵医嘱按时服药,用药后注意效果和不良反应。 2、使用中药解表药需注意煎药和服药方法,煎煮时间宜短,以保留芳香挥发有效物质。 3、服发汗药后,忌服酸醋生冷食物,以免收涩,影响发散效果,中病即止,不可过汗。 4、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5、注意不要盲目使用抗菌药,以免导致肠道正常菌群紊乱,加重病情。

1、周围环境宜舒适、整洁,空气新鲜,避免直接吹风。 2、加强皮肤护理,汗出较多时,及时用毛巾擦干,保持衣服床单整洁干净。 3、保持大小便通畅。 4、咳嗽或打喷嚏时勿对着他人。 5、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1、注意观察恶寒、发热的轻重程度、汗出情况、口渴程度,咽喉是否疼痛,舌苔脉象等。 2、注意观察有无小便不利、少腹急结、大便色黑等。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体温测量、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X线检查、心电图等项目,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宜清淡、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鼓励多饮水,多食水果蔬菜,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油腻食物,戒除烟酒。

1、饮食宜清淡,偏温服用,并注意饮食的色、香、味。 2、多吃蔬菜和水果,如西瓜、葡萄、荔枝等。

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食物,如动物油、油炸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煎炸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4、避免过度饮酒,饮用咖啡、浓茶等。

本病发生与外感风寒、体质因素有关。因此,平时防寒保暖,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注意劳逸结合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发生。 1、注意防寒保暖,气候变化时适时增减衣服,卧室空气应流通,但不可直接吹风。 2、平素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忧郁等不良情绪,引发疾病。 3、生活要有规律,并应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标签:太阳

版权声明:文章由 去回答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quhuida.com/life/117674.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