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回答>生活百科>什么是中县干部?

什么是中县干部?

2024-06-06 03:04:38 编辑:join 浏览量:606

什么是中县干部?

中国一个县的干部

中原某县。参考北大博士冯军旗《中县干部》。

就是中国

以小县见大国

故称中县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今天读的是《中县干部》的第二章——构成。

第一节 四级金字塔

中县的领导干部按照级别分为四级:副科级,正科级,副处级,正处级,呈四层金字塔状。

汇总来看,中县共有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1013人,按全县80万人口算,基本是800人产生一名领导干部。

中县领导干部按照管理权限分为三类:县管干部、市管干部和垂直管理干部。县管干部一般包括副科级和正科级干部,也就是乡镇领导干部和县直部委局领导干部。市管干部一般包括副处级和正处级干部,也就是惯称的县领导。垂直管理,是指从中央到地方上下贯通的职能部门和机构,如国税局、地税局等,垂直管理干部其管理和档案归市垂直部门。

中县领导干部按照行业分为8大系统,俗称口:党群口、政府口、政法口、宣传口、财税金融口、工业商贸口、农业口、乡镇街道。

第二节 出身

从统计中可以看出,32名中县县领导有19名来自于农民家庭,占59%。但是,在19名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县领导中,有7名来自村组干部家庭,1名来自于村医生家庭,所以他们有相当部分来自农民中的精英家庭。其他出身的县领导也基本出自其他行业的精英家庭。

分类统计,会发现6名人大领导有5名来自于农民家庭,占83%,而6名县政府领导有2名来自于农民家庭,占33%,也就是随着县领导的年龄更替,来自于农民家庭的有减少的趋势(干部晋升一般路径:县政府领导➔县委领导➔县人大领导)。

从统计来看,中县正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基本来自农民和干部家庭。这既和中县农业县的性质相符,也说明中县领导干部队伍体系具有相当大的开放程度,是一个开放的而非封闭的运行体系。而从精英更替的观点来看,则是精英循环和精英再生并存(注:精英循环就是新的精英取代旧的精英,精英再生则是新的精英来自于旧的精英),但以精英循环为主,占了85%以上。

近六成领导干部来自于农村家庭的原因:农业劳动的艰辛,农民生活的贫苦,城乡差别的刺激,成为出身于农民家庭的领导干部成长进步的不竭动力。另外,60,70年代特殊时期,工农家庭和干部家庭出身对干部上升流动存在推进作用。

第三节 性别

中县副科级以上男女干部比例严重不对等,特别是女正科级一把手和女县领导,总数只有10人,比例只有6%。

这10名女干部除了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之外,她们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与她们的家庭背景所拥有的政治资源息息相关。这其中有父辈的庇护,有丈夫的援助,也有组织部门的较早发现和刻意培养,还有职位倾斜和政策倾斜的因素,或者几种因素兼而有之。

在家庭和事业方面,很少有女干部能处理好。女领导往往不同程度具有男性化气质,而这样的形象和气质,也往往更受男领导干部的认同和接纳。忘掉性别,成为男性丛林的一部分,这既是一些女干部的成长经验,也是一些女干部的成长之忧。

第四节 年龄

中国的党政系统流动模式:下一级党政领导干部➔上一级政府班子➔党委班子;乡镇长➔书记➔县直部门一把手。这样也使得县委领导一般比政府领导年龄大。

年龄对于中县领导干部的影响,很大一方面是在选拔任用方面对年龄的限制。现在中县正在进行的公选乡镇长则明确要求年龄资格是:40岁以下。应该说,这些公选是选拔年轻干部的重要举措,因为如果按照台阶一步一步晋升,往往导致领导干部阶段性老化,同时年轻干部也不易脱颖而出,而公选则为年轻干部的进步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机会。

年龄规范对于干部的新陈代谢,对于干部的循环更替,以及干部的退出机制的建立,都厥功甚伟,但也对各级干部都造成了压力,影响到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年轻者希望进步越快越好,因为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年龄大的则容易丧失进步的动力,同时引发年龄造假问题。

第五节 教育

从第一学历来看,中县县领导接近一半是中专毕业。其次分别是高中和本科毕业,大约各占20%,大专毕业的最少,这说明中县县领导第一学历严重偏低。从在职学历教育来看,中县县领导可谓高歌猛进。除了13%的没有在职学历教育以及19%的大专外,接近70%都是本科研究生毕业。而且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第一学历是大专本科的,在职学历教育的往往不多;第一学历是高中中专的,往往在职学历教育跃进到本科研究生。各级党校是干部在职学历教育的主力军。

和县领导的教育状况对比,县直一把手各项教育指标要低,说明在各级领导干部年龄“层层递减”的同时,教育程度也是各级“层层递减”。

从统计中可以看出,现在中县领导干部大部分都是师范和中专毕业,如何评估他们这一代的中专文凭?

必须客观地说,这一代的中专文凭含金量很高,当时师范和中专的分数线比高中要高的多。由于国家包分配,考上师范和中专就成为国家干部,这对于农村的贫寒子弟来说,具有极其强大的吸引力,使得初中的优秀学习精英过早地被师范和中专收割,这个过程大约持续了近20年,即从1978年师范、中专恢复招生,到1999年教育并轨,国家不再包分配为止。

在中县,与看重学历相悖的一个现象就是学历干部的“逆淘汰”,就是第一学历是本科的干部往往在工作以及提拔任用方面比不上师范、中专毕业的,县乡很多事情,本科生往往进行价值判断,这样很多事情,中专生能干,本科生就干不来。

第六节 籍贯

交流回避制度:县处级一般要求在本市范围内进行交流,并且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乡镇领导干部也要求交流回避,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乡(镇、街道)党政领导职务。这些要求体现一个传统:异地为官。

从历任县委书记籍贯分布来看,1967年是个分界年,这之前,县委书记都是外省籍,主要是河北、山东和山西。这之后,县委书记都是河南籍。1967年之前的县委书记都是外省籍,是因为他们都是在解放北山市时留下的南下干部。

从历任县长来看,从1953年开始,基本由北山市干部出任,这是一种制度安排。即通过北山市干部出任县长,一方面可以弥补南下干部(县委书记)对北山市情况生疏的缺陷,一方面更能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统计表明,人大、政协领导基本由本县人出任,这是中国县政的基本模式。

从县领导的籍贯分布来看,呈现非常明显的不均衡分布。中县正科级一把手籍贯分布也呈现“精英集群”现象。

原因:一是某地重视教育;二是干部地域集群往往会产生路径依赖,导致更多干部的出现;三是干部的出现有激励和榜样的作用;四是在复杂的地缘网络的作用下的相互帮助提携。

从权力格局来看,中县的县领导是经常流动的,而正科级一把手则流动缓慢,一些正科级一把手很年轻时就是一把手,临近退休还是正科级一把手,只不过变换一下单位。

标签:中县,干部

版权声明:文章由 去回答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quhuida.com/life/113422.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