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名
①唐武德四年 (621) 置,属西濮州。
治所在今云南祥云县东北。
贞观十一年(637)属髳州。天宝后废。
②唐调露元年 (679) 于废铜山监置,属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中江县东南九十里广福镇 (俗名铜山寺)。《寰宇记》 卷82铜山县: “以铜山为名。”北宋属潼川府。元至元二十年 (1283) 废入中江县。
③金大定二十九年 (1189) 改东平县置,属咸平府。治所在今辽宁开原市南中固镇。元废。
④清雍正十一年 (1733) 置,为徐州府治。治所即今江苏徐州市。
民国初为江苏徐海道治。1927年直属江苏省。
(1)古县名。(1)唐调露元年(679年)析郪、飞鸟二县置,治今四川省中江县东南广福镇。属梓州。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废。(2)金大定二十九年(11 * )改东平县置,治今辽宁省开原市南中固镇,属咸平府。元废。(2)今县名。在江苏省西北部、微山湖南岸,西南与安徽省交界。属徐州市。面积1999.6平方千米。人口128.7万。辖22镇。县人民政府驻铜山镇。春秋彭城邑。秦置彭城县,属泗水郡。西汉至金均称彭城县,历为楚国、彭城国、徐州、彭城郡治。蒙古至元二年(1336年)废县并入徐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徐州为府,置铜山县为府治,以县东北境微山湖畔有铜山(今已沦入湖中)故名。《大清一统志》:铜山“在铜山县东北八十里,与利国驿连境。旧常产铜,故名”。1912年废府留县。1914—1927年为徐海道治。1927年直属江苏省。1945年析城区置徐州市。1948年铜山县被划为铜北、铜山、邳睢三县和徐州市郊区,属山东省。1949—1952年先后归山东省台枣专区和滕县专区领导。1953年撤销铜北县、邳睢县,恢复铜山县建制,属江苏省徐州专区,县人民政府驻徐州市。1961年划归徐州市领导。1962年复划归徐州专区。1970年属徐州地区。1983年复归徐州市领导。2002年迁治铜山镇。地处黄淮平原与低丘陵相间地带。主要河道有京杭运河、废黄河、郑集河、屯头河、房亭河等。属南温带湿润气候。农产以小麦、稻、玉米、大豆、甘薯、棉花、花生、芝麻、烟叶为主,是全国粮棉、蔬菜、山羊板皮和生猪生产基地县。汉王乡玫瑰花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中国重要的玫瑰花产地,素有“玫瑰之乡”美称。有建材、煤炭、轻纺、化工、冶金、机械、电器、食品等工业。矿产有煤、铁、石灰石、大理石、石英、耐火黏土等。陇海、京沪铁路交叉境内,京杭运河贯穿东西,104、206、310国道经此,为苏、鲁、豫、皖交通咽喉。名胜古迹和纪念地有北洞山楚王汉墓、汉王拔剑泉、汉王庙、楚王山汉墓群、小龟山西汉楚王刘注墓、茅村汉画像石墓、文徵明碑刻和阎窝 * 纪念馆等。
铜山的解释 .蕴藏、出产铜矿的山。《史记·佞幸列传》:“﹝ 文帝 ﹞於是赐 邓通 蜀 严道 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 唐 罗隐 《后雪赋》:“至若涨盐池之水,屹铜山之巔,触类而生,不可殫言。”
县的字典解释 县 (縣) à 中国省级以下的一种行政区划。 县 (縣) á 古同“悬”。 笔画数:; 部首:厶; 笔顺编号:
①即灵隐山。在今浙江杭州市西。宋《淳祐临安志》卷:武林山“又名曰灵隐山,曰灵苑,曰仙居。山上有五峰”。②在今浙江泰顺县东。明嘉靖《温州府志》卷泰顺县:仙居山“去县东十里”。③在今江西黎川县西北。《清
标签: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