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恶性程度很高,能行外科手术切除的病例仅30%左右,而且术后肿瘤复发率亦较高。
肝癌的介入治疗(interventionaltreatment),即经肝动脉化疗性栓塞治疗(transcatheter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其他治疗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已被公认为肝癌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
TACE治疗的疗效:
外科手术切除的是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对于小肝癌术后5年的生存率可以达到50%左右。
但多数肝癌诊断时已到晚期,手术切除率较低,术后复发率较高。
传统化疗方法对肝癌治疗无效已经是公认的事实,即使是最新的分子靶向药索拉非尼(sorafenib)治疗肝癌的Ⅱ期研究显示治疗的中位生存期也仅有9.2月。
而据Takayasu等人8510例患者的长期随访结果,对于外科已经无法切除的晚期肝癌TACE治疗
1、3、5、7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2%、47%、26%和16%,中位生存时间为34个月。
病人的总体生存率受TNM分期、肝功能、AFP等指标的影响,对于TNM分期为Ⅰ期且肝功能为A级的患者可以获得52%的五年生存率,和外科手术切除的效果相仿。
TACE治疗的原理与方法:
肝癌介入治疗的理论基础主要基于肝癌的血供95%~99%来自肝动脉,正常肝组织的血供则是7O%~75%来自门静脉,仅25%~30%来自肝动脉。
基于此Doyon等在1974年首次提出了用经导管肝动脉栓塞的方法治疗肝癌,上世纪80年代中叶发现碘油可以明显提高肝癌的介入治疗效果,导管选择性插入肝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治疗肝癌;
瘤区药物浓度高;化疗药物和碘油混合成乳剂注入肿瘤的供养血管和新生血管,一方面阻断了肿瘤的血液供给,另一方面化疗药物缓慢的释放出来,持续地打击肿瘤,致使肝肿瘤缺血性坏死和诱导肝肿瘤细胞凋亡。
而化疗药物的全身毒副作用降低。
肝癌介入手术操作必须在DSA血管造影机下进行,首先应把导管置于肝总动脉起始部造影,图像采集应包括动脉期、实质期及静脉期。并酌情考虑是否需要增加肝右或肝左动脉、胃左动脉、膈下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等部位的血管造影。
仔细分析造影图像表现,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数目及供血动脉后,选择肝右动脉(导管应越过胆囊动脉)、肝左动脉分别给于灌注化疗,有的学者主张用1/3左右的药物经过脾动脉灌注达到肝动脉-门静脉双介入的效果。
化疗药物应稀释至150~200ml,缓慢注入靶血管。
化疗药物灌注时间不应少于20min。大多数原发性肝癌属于肝细胞性肝癌,其供血动脉增粗、肿瘤血管丰富,应给予化疗性栓塞。
提倡用微导管超选择插入邻近肿瘤的靶动脉支后,使用超液态碘化油与化疗药物充分混合成乳剂,经导管缓慢注入靶血管。
碘油用量应根据肿瘤大小、血供情况、有无门静脉癌栓、肝肾功能、患者全身情况等综合考虑。
透视下依据肿瘤区碘油沉积是否浓密,瘤周是否已出现少许门静脉小分支影为界限,通常为lO~20ml,一般不超过3Oml。
一般主张在碘油乳剂栓塞后,加用明胶海绵,行周围性和中央性双重栓塞。
但不要将肝固有动脉完全闭塞,以利于再次TACE治疗。
介入治疗时的用药剂量及栓塞程度,不可千篇一律。需要根据肝肿瘤类型和大小,有无门静脉癌栓,肝硬化程度、肝功能状况,年龄及全身情况,来制订个体化的不同介入治疗方案。
介入治疗的间隔时间依随访而定,通常每次间隔50d左右,3~4次为一疗程。
但是原则上应从上次介入术后恢复算起,至少3周以上。
若影像学检查肝肿瘤病灶内碘油沉积浓密,肿瘤组织坏死且无新病灶或无新进展,则暂不作介入治疗。我们常可见到一些存活3年以上的患者,仅接受l或2次介入治疗。
TACE治疗的适应证
肝癌介入治疗可使瘤区药物浓度高;再结合使用栓塞剂阻断肿瘤的血液供给,可导致肿瘤缺血性坏死和肿瘤细胞凋亡。
但不可忽视化疗药物对肝肾功能、胃肠道、骨髓等的不良反应,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化验检查结果综合考虑患者是否有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无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做了介入手术,则有害无益、加重病情,甚至加速患者死亡。
适应症:
(1)肝肿瘤切除术前应用,可使肿瘤缩小,有利于切除,同时能明确病灶数目,控制转移;
(2)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无肝肾功能严重障碍、无门静脉主干完全阻塞、肿瘤占据率51tanol/L,AI>120U(视肿瘤大小)]、凝血机能减退等。
大量腹水或重度肝硬化,肝功能属ChildC级;(2)门静脉高压伴逆向血流以及门脉主干完全阻塞,侧支血管形成少者;
(3)感染,如肝脓肿;
(4)癌肿占全肝70%或70%以上者(若肝功能基本正常,可采用少量碘油分次栓塞);
(5)白细胞.
标签:肝癌,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