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回答>百科知识>杭州登革热最新疫情信息公布 登革热的病因有哪些

杭州登革热最新疫情信息公布 登革热的病因有哪些

2024-09-11 02:40:48 编辑:join 浏览量:594

杭州登革热最新疫情信息公布 登革热的病因有哪些

10月13日一早,杭州市卫计委公布了杭州最新的登革热疫情信息。

10月11日,杭州市新增登革热病例7例。

分布在:上城区3例,拱墅区、下城区、余杭区、下沙开发区各1例。

截止目前,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1109例,报告病例地区分布为:拱墅区329例,下城区257例,上城区185例,西湖区95例,江干区87例,余杭区46例,萧山区43例,下沙开发区27例,滨江区18例,西湖风景名胜区12例,富阳区7例,淳安县2例,建德市1例。

其中1092例已愈或已无传染性,17例正在治疗中,无危重病例,无死亡病例。

杭州登革热最新疫情信息公布 新增病例数越来越少

备注:

1、隐性感染者1例,已归入感染地拱墅区;

2、杭州报外地4例:江西病例已归入感染地西湖区、1例嘉兴病例已归入感染地上城区、另1例嘉兴病例已归入感染地拱墅区,1例温州病例已归入感染地下城区;

3、外地来杭已回原址4例(外地报外地):绍兴病例已归入感染地拱墅区、嘉兴病例已归入感染地拱墅区、金华病例已归入感染地拱墅区、湖州病例已归入感染地西湖区。

从数字上可以明显看出来,新增病人数已经有了大幅减少,但大家防蚊灭蚊的行动不能放松,杭州市疾控中心专家告诉钱江晚报记者,蚊子最喜欢的温度是25℃到30摄氏度,直到11月之后,蚊子才会躲起来越冬。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

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

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

传播媒介: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

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易感人群:在新疫区普遍易感。

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

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

(1)典型登革热:突然起病、畏寒、迅速高热(一般24~36小时达39~40℃),少数呈双峰热。

头痛、眼球或眶后痛,全身肌肉、骨关节疼痛、腰痛,少数患者出现腹痛。

极度疲乏,纳差。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胸、背皮肤潮红、表浅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阳性。

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或正常。热程通常为3~7日退热,部分病人在四肢、胸背可出现多形性皮疹,少数有出血倾向。

一般发热持续时间短,有轻度头痛及全身痛、皮疹少、无合并症者,可诊为轻型典型登革热。

(2)登革出血热:具有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2~3日后于四肢、面部、腋窝、粘膜可见散在性出血点,迅即融合成瘀斑。

病情进展后有鼻觑、牙龈出血、消化道、子宫、阴道、泌尿道等1个以上器官出血。

常见肝肿大而极少黄疽,红血球容积增高20%以上(由于血浆外溢,脱水而造成血液浓缩,浓缩程度越甚者病情越重),血小板低于10万/UL者。

(3)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出血热病人少数在持续发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恶化,出现皮肤变冷、湿润、烦躁不安、嘴唇紫钳、脉搏快而弱、脉压低(脉压差在20 毫米汞柱或以下),血压下降甚至不能测出,休克期一般很短,如不及时抢救可于12~24小时内死亡,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预后严重。

但如能及时正确处理,渡过危险期后可迅速恢复。

感冒和登革热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怎么来区别两者呢?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感冒:症状及流行情况与登革热相似。

感冒的传播与直接接触病人有关,且无皮疹及出血情况。

感冒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流鼻水,喉咙痛,头痛、全身疼痛,过敏,炎症。

登革热:初期症状可能类似一般感冒,婴幼儿会有1~5天的发烧、喉咙发炎、轻微咳嗽等类似感冒的症状。

典型的登革热症状比较容易表现在较大孩子或成人身上。在疫区的病人有发烧38℃以上,加上

1.激烈头痛、后眼窝痛、骨头关节或肌肉痛。

2.发烧3~4 天后身上出现红疹。

3.发病期间全身发痒。

有以上3项的其中一项症状,就算是疑似登革热病例,也需在24小时内到医院检查。

通常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为发热、长皮疹、淋巴结肿大、剧烈头痛、眼球后窝疼痛、全身肌肉酸痛或关节痛,因此又称“断骨热”。

第一次感染登革热通常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再次感染与上次不同的病毒时,则容易引起出血性登革热,甚至登革休克症候群。

出血性登革热以及登革休克症候群,都是发生在感染后期,主要是血管内壁受到侵犯,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流失到血管外,造成水肿、红血球浓缩、血小板受到破坏减少而有出血的现象。

如果病人躁动不安或嗜睡、体温降低、脸色苍白、四肢末端湿冷发紫、尿量减少、呼吸浅快、脉搏快而微弱、脉搏压变窄(小于 20mmHg),要尽快实施大量输液,维持血容量,矫正酸中毒,保持酸碱及水份的平衡。

如果血小板太低引起大量出血,可输血小板跟血浆,并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当退热止痛剂。

出血性登革热发生血浆渗出的时间,大约是在将退烧时,或退烧后的24~48小时内,所以这段时间内,医生与家属需仔细留意病情的变化,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登革热的主要特征是突发高热,患儿在24小时内体温可高达40℃。在高热的同时,有头痛、眼球后疼痛、全身肌肉疼痛、骨骼和关节疼痛等症状。有的患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并且可见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和浅表淋巴结肿大。

登革热的发热特点是突然高热,发热持续5~7天后骤然退热,热退后1~2天体温可再度升高,这种发热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

除发热的突出症状外,患儿在病程中可出现麻疹样皮疹或猩红热样皮疹。有的患儿可出现牙龈出血、鼻衄、咯血、尿血、消化道出血等表现。有的患儿会出现肝、脾和淋巴结肿大。重型登革热甚至会发生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对登革热的治疗首先应该设法降低体温。在高热时应先采用物理降温,可以用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袋冷敷、冷盐水灌肠等方法。由于退热药物对有些患儿可能诱发溶血,所以应该谨慎使用。

对于高热和中毒症状严重的患儿可以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对高热大量出汗或腹泻而导致脱水的患儿,应该及时补充液体。有出血倾向者要给予安络血、止血敏等止血药物。

标签:登革热,疫情,病因

版权声明:文章由 去回答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quhuida.com/article/253495.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