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单从杨宝德博士与导师的聊天记录来看,导师所说的话有时过于随意,有时又过于严厉,但还看不出有把杨宝德逼上绝路的言语。所以说杨的自杀与导师有直接关系,我觉得很牵强。
不过,杨的导师确实有要求杨陪自己去超市购物,去家里擦洗汽车等私事。那么,作为导师,有权力要求学生做这些事情吗?也就是题主问的问题:“学生伺候导师是应该的吗?”
这涉及到一个心态共识的问题。也就是说,导师是怎样看待与学生的关系,以及学生又是怎样看待与老师的关系,还有就是双方对这种关系是否达成了一致的认识。
谈到博士与博导的关系,大概会有两种美好的想象。一种是西方世界中师生间亦师亦友、相互尊重。另一种是国内传统的师徒,犹如父子般血脉相承、亲密无间。
对于西方文化中亦师亦友的关系来说,指挥学生干私事,是典型的公私不分,行为失当,有违师生间相互尊重的原则。在这种关系中,导师与学生都是平等的成年人,双方有教育的契约关系,不得随意逾越权利与义务的边界。
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师徒关系来说,自从入了师傅的门,就像是一家人,没有公私之分,徒弟为师傅分忧解难,师傅也不会把徒弟当外人,该骂就骂,该使唤就使唤。而师傅也有责任,不仅要教会徒弟,还要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为其保驾护航,关键时刻还要充当“保护伞”。
所以,在中国传统师徒关系中,学生伺候导师,看起来是情理之中的事。毕竟,师徒间用情感做纽带,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学生伺候好导师,会赢得导师更多的好感,未来会更愿意帮助学生。
杨宝德博士与导师关系的悲剧,就在于杨希望与导师像西方师生间“保持安全距离”,不希望导师过份干涉自己的生活。而他的导师却默认他们是中国传统师徒关系,不仅叫杨为自己干家务,还会毫无顾及地把酒席上吃剩的酒肉带回来请学生吃,总之一句话,太把学生当成自己人了。
事情坏就坏在,双方对于师生关系从来没有达成共识,学生敢怒不敢言,而导师又想当然。于是南辕北辙,分歧越来越大,变成满腹牢骚与抱怨,破坏了人生中本该美好的师生感情。
最后,问题来了,你与自己的导师达成共识了吗?
有些东西不能说是伺候!我看啦这个报道好几次。就洗车,打扫卫生之类的,还有陪吃饭。甚至暗示他女朋友不适合他之类的。我本人认真分析了报道。仔细思考了所有的情节。只能说。死者心胸狭隘。家属有意放大事情经过。终究可能是要个(说法)!
一句应该还是不应该很难说的那么清楚绝对。研究生和导师之间,不仅仅是普通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可以说导师掌握着名下各研究生的未来,能否顺利毕业,去个什么样的工作单位等事项。
我们生活在一个人情社会,不可能完全的独立于周围的环境,什么事情能做到什么地步,每个人的接受程度不可能完全一样,提问的是学生伺候导师是否是应该的,单从“伺候”一次来看,大部分人估计很难接受的,如果只是平时帮忙做一下教案等事情,我想作为导师的学生,基本不会拒绝的,如果导师生活琐事一直找这个学生,故意刁难学生,这真的是件痛苦的事情。
各行各业中都有潜规则一说,就是由于双方权利差距太大造成的。不知道这位研究生和他的导师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纠葛,如果他在导师的带领下,课题进行的顺利,导师尽职尽责,那么作为学生,在不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下,帮助导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无可厚非,而且,要多沟通,不然有什么不满意的一直不说,对双方都没好处。
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有5000年的尊敬老师的延续所以不要用现在这么样来,老师引导的走进知识的海洋,现代社会一味追求个性。不想吃苦受累心理更是如此,自己做的事有什么问题,如果发生地震没有吃,你帮我做一件事我就给你吃的你做不做,不做就饿死。
标签:西安交大,溺亡,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