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慌者悖论出自克里特哲学家埃庇米尼得斯的一句话:“我的这句话是假的。” 我们来分析这句话,如果你认为这句话是真的,那就不符合这句话“我的这句话是假的”,则这句话是假的;如果这句话是假的,那就符合这句话“我的这句话是假的”,则这句话是真的。因此无论你认为“我的这句话是假的”这句话是真是假都是错误的,这就是"悖论"的典型格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这句话不是一个整体事件,而对一个非整体事件,进行结果的判定,显然是无解的,是毫无意义的。那么,为什么说谎者悖论在西方流传了几千年,还有那么多的西方学者试图用哲学、数学、逻辑学原理来解释它呢?这与西方文化有相联。说好听的,是西方人有严谨的思维方式,说不好听的,西方人就是一根筋,"非此即彼"是他们贯常的思维。
说谎者悖论并非指我们不能说谎,而是指逻辑学上著名的“说谎者悖论”。公元前六世纪,克里特人中有位哲学家提出“无论我说什么都是谎话”,这个悖论可以简化一下,譬如设定A是X这个地方的人,那么A说“X这个地方的人都是说谎的人”,我们就很难对这个命题进行判断了。事实上,若一个克里特人A说“所有的克里特人都在说谎”,那么这个A的话是否可信呢?这将会出现两种矛盾的情况:1、假设A的话可信,那么A自己也是一个克里特人,我们就会好奇——A的话可信吗?也就是从A可信,推出了A不可信;2、假设A的话不可信,那么所有的克里特人都说真话,但A也是克里特人,所以A不说谎话。于是,我们又从不可信推出了可信。这个悖论很有趣,同“金山悖论”和“理发师悖论”、“法国国王悖论”一样构成了逻辑学上的难题。
悖论,即同一个推理过程中,由A推出非A。例如,理发师悖论。大前提,理发师声明“只给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小前提“理发师给自己理发”,这时理发师属于“给自己理发的人”,根据声明推出理发师违反自己的声明,结论“理发师不能给自己理发”!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理发,那么他属于“不给自己理发的人”,按他的声明他必须给自己理发。这里的大前提被偷换了概念,即声明中的人指顾客,不包括理发师自己。把指顾客的人偷换成所有人,理发师只要说明一下,悖论自解,他对自己想干嘛就干嘛。可见,许多套是自己下的。人心里的疙瘩是自己挽起的,牛角尖就是这样自己钻的。世上本没有悖论,自己设下陷阱,于是有了悖论。
谢谢邀请。先说什么叫悖论。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形式逻辑普适性绝对化,即把形式逻辑当做思维方式。所有悖论都是因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产生,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发现不了、解释不了、解决不了的逻辑错误。所谓解悖,就是运用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发现、纠正悖论中的逻辑错误。“说谎者悖论”是哲学中描述的一个重要悖论。它预设的前提和推理过程是完全正确的,但逻辑上产生了混乱而出现的悖论。举个例子,一母亲带着孩子到湖边玩,一只鳄鱼把孩子从母亲身边夺去了。母亲很伤心,哀求鳄鱼把孩子还给她。鳄鱼说,我问你一个问题,若你老实回答,不撒謊,我就把孩子还给你,母亲答应了。鳄鱼问:你说我会把孩子吃掉吗?母亲想了想说:是的,你会把孩子吃掉。鳄鱼见母亲说了真话,就把孩子还给了母亲。母亲走后,鳄鱼一想不对,我并没有吃掉孩子,这个母亲说了假话,我应该把孩子吃掉。如果我把孩子吃掉,这个母亲又说的是真话,所以我应该把孩子还给母亲。还给母亲,则母亲又说了假话……真话、假话,真话、假话……鳄鱼糊涂了。这就是说谎者悖论。再举个倒子。一城堡只有一座桥通向外界。一天,国王在桥头立了个绞刑架,对卫兵说:凡是说真话的一律放行,凡是说谎的一律绞死。这时过来一个人,卫兵问:上哪儿去?行人回答:我是来上绞刑架让你绞死的。卫兵为难了,是把这个人放行呢还是绞死呢?若读者你是这个卫兵,你该怎么做?推理一下,你会明白有趣“说谎者悖论”所描述的意思。
标签:说谎者,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