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回答>百科知识>动脉栓塞

动脉栓塞

2024-06-24 01:31:18 编辑:join 浏览量:537

动脉栓塞

1动脉栓塞

症状的轻重与病变进展的速度、侧支循环的多寡有密切关系。

早期症状为间歇性跛行,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如病变位于腹主-髂动脉者。

疼痛可发生于下腰、臀、髂、大腿后侧或小腿腓肠肌部位.有时伴阳痿;病变在股—腘动脉者。

疼痛发生于小腿肌群。肢体慢性缺血时,皮肤萎缩变薄、发亮、骨质疏松、肌萎缩、毛发脱落、趾甲增厚和变形。

后期可出现静息痛,皮肤温度明显减低、发绀,肢体远端坏疽和溃疡。

动脉栓塞1.疼痛 往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由栓塞部位动脉痉挛和近端动脉内压突然升高引起疼痛。起于阻塞平面处,以后延及远侧,并演变为持续性。

轻微的体位改变或被动活动均可致剧烈疼痛,故患肢常处于轻度屈曲的强迫体位。

2.皮肤色泽和温度改变 由于动脉供血障碍.皮下静脉丛血液排空,因而皮肤呈苍白色。如果皮下静脉丛的某些部分积聚少量血液,则有散在的小岛状紫斑。栓塞远侧肢体固供血不足,皮肢温度降低并有冰冷感觉。

用手指自趾(指)端向近侧顺序检查,常可扪到骤然改变的变温带,其平面一般要比栓塞平面约低一手宽的距离.对栓塞部位的定位有一定临床意义。

如腹主动脉末端栓塞音,约在双侧大腿和臀部;髂总动脉栓塞者,约在大腿上部;股总动脉栓塞者.约在大腿中部;腘动脉栓塞者,约在小腿中部。

3.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由于栓塞及动脉痉挛,导致栓塞平面远侧的动脉搏动明显减弱,以至消失;栓塞的近侧动脉搏动反而加。

4.感觉和运动障碍 由于周围神经缺血,引起栓塞平面远侧肢体皮肤感觉异常、麻木甚至丧失。

然后可以出现深感觉丧失,运动功能障碍以及不同程度的足或腕下垂。

5.动脉栓塞的全身影响 栓塞动脉的管腔愈大,全身反应也愈重。伴有心脏病的病人,如果心脏功能不能代偿动脉栓塞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则可出现血压下降、休克和左心衰竭,甚至造成死亡。

栓塞发生后,受累肢体可发生组织缺血坏死,引起严重的代谢障碍,表现为高钾血症、肌虹蛋白尿和代谢性酸中毒,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

2动脉栓塞的原因

造成动脉急性栓塞的栓子根据来源分为:

1.心源性栓子约90%的栓子来源于心脏,心房颤动与栓塞关系密切,房颤造成的栓塞,大部分来源于左心房附壁血栓。

2.非心源性栓子血管源性,比如动脉瘤或人工血管腔内的血栓脱落、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胆固醇栓子。

3.来源不明的栓子。

1.心源性 周围动脉急性栓塞80%~90%来源于心脏病,2/3合并房颤。

常见的心脏病有风心病、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充血性心衰以及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和心脏肿瘤(心房黏液瘤)等。

(1)器质性心脏病中以风心病和冠心病最为常见。前者病人多较年轻,男女比例为1:2;后者以老年病人居多,男女发病率相仿。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以前,风心病是动脉栓塞最主要的病因;而60年代以后,则以冠心病为主,目前冠心病占70%以上,风心病则不到20%。

合并房颤是周围动脉栓塞的高危因素,周围动脉栓塞的患者约77%合并房颤。另据统计,慢性房颤并发急性动脉栓塞每年为3%~6%,而阵发性房颤,合并动脉栓塞发生率要低很多。

陈旧性心梗也是动脉栓塞的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无论是否合并房颤,长期的抗凝治疗[主要是口服华法林和(或)阿司匹林]不但可以有效地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也明显地降低周围动脉栓塞率。

(2)急性心肌梗死也是动脉栓塞的常见原因,多半发生在心肌梗死6周之内。

心梗后并发动脉栓塞的病死率高达50%,肝素抗凝可以降低动脉栓塞的发生率。

心梗后合并室壁瘤,是动脉栓塞的又一来源,约有一半的室壁瘤有附壁血栓形成,5%并发动脉栓塞。

(3)在心律失常型心脏病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约16%,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约1.3%并发动脉栓塞。其他较少见的可并发动脉栓塞的心脏疾病有细菌性心内膜炎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等。

细菌性心内膜炎(SBE)的栓子常栓塞末梢小动脉,如手掌、跖、趾动脉,除了造成动脉栓塞和组织缺血外,还使炎症播散,是细菌性心内膜炎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5%~35%;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将有25%的患者发生1次以上的动脉栓塞,而且80%栓塞在颅内,其中10%是致命的,多见于未能坚持终身抗凝治疗者。左心房黏液瘤瘤体部分脱落可导致周围动脉栓塞,但非常少见。

2.非心源性 非心源性动脉栓塞较少见。

主要包括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合并溃疡或狭窄、动脉移植物、血管损伤、肿瘤及静脉血栓形成等。

(1)动脉瘤的附壁血栓是仅次于心脏病的动脉栓塞的重要来源:合并动脉栓塞的动脉瘤有腹主动脉瘤、股动脉瘤、腘动脉瘤和锁骨下动脉瘤,其中以腘动脉瘤(25%)、锁骨下动脉瘤(33%)并发动脉栓塞最为多见。

(2)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合并血栓:常发生在主动脉或髂动脉,形成的血栓块较大,栓塞的动脉管径亦相应较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溃疡,胆固醇晶体进入血液循环,也能导致动脉栓塞,栓塞管径为200~900μm的末梢动脉,特点是栓子小、数量多,栓塞后不仅堵塞末梢血管,而且胆固醇结晶溶入管壁后还成为炎性肉芽肿,诱发血管周围炎,加重组织缺血。

粥样硬化胆固醇结晶栓塞,常在动脉造影或腔内治疗后发生,多累及肾动脉、视网膜动脉、下肢末梢动脉等。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肾功能不全,以及“蓝趾”症或肢体青斑,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药物溶栓可能有效。

(3)血管损伤:尤其是医源性损伤因素有增高的趋势。多见于侵入性检查与治疗,导管表面的血栓,甚至折断的导丝、导管等,都能造成动脉栓塞。

其他的血管外慢性损伤,如胸廓出口综合征,以及异常的颈肋或第1胸肋对锁骨下动脉的压迫,常能使之产生附壁血栓,而成为上肢动脉栓塞的栓子来源。长期扶拐行走亦能挫伤腋动脉而导致附壁血栓形成。

(4)肿瘤:多见于原发或转移性肺癌,预后极差。

(5)静脉血栓:较少见,也称“反常性动脉栓塞(paradoxical embolus)”,是静脉血栓脱落经未闭的卵圆孔或室间隔缺损进入动脉系统。

多伴有肺栓塞和肺动脉高压。

3动脉栓塞能治好吗

1.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早期,肢体功能障碍较轻,栓塞不完全的患者,或者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由于急性动脉栓塞基础上可继发血栓形成,因此可以使用肝素、华法林等药物抗凝治疗,防止血栓形成加重病情。抗血小板治疗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解除血管痉挛治疗,积极处理原发病如房颤、心梗等。肌肾代谢综合征治疗,高血钾、酸中毒、肌红蛋白尿以及少尿、无尿,必须及时处理,否则会出现不可逆肾功能损坏。

2.手术治疗是治疗急性动脉栓塞的主要手段。

肢体缺血坏死的时间一般在4~8小时,因而手术时间越早越好。否则截肢率随着动脉栓塞时间的延长而上升。

(1)手术取栓 是治疗下肢动脉栓塞的重要方法,取栓应争取在6小时内进行,一般不超过12小时。应为首选。

(2)溶栓治疗 目前,介入下动脉导管溶栓是溶栓治疗的主要手段,栓塞发生14d内,行导管溶栓是有效的。

相对于手术治疗好处在于可以溶解细小动脉内血栓、逐渐开放侧支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创伤小。

4动脉栓塞饮食

一、护理

1、在饮食上需要采取低盐低脂饮食,避免吃过多的盐分、咸菜、肥肉、植物油脂和动物脂肪等食物。还需要注意避免熬夜,避免抽烟喝酒。

2、饮食上宜采取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注意每天适当的多摄入一些五色的蔬菜和水果,尤其是注意适当的多吃一些绿色的和黑色的蔬菜和水果为宜。

适宜食物

油菜,菜花,菠菜

忌吃食物

干腌菜,螺丝菜,韭菜,香菜,腊肉(烟肉)

一、饮食

1、急性动脉栓塞的食疗方法

(1)每天吃香蕉3~5投或饮香蕉茶,每次服用l小杯,日服3次。此法适用于伴有动脉硬化、冠心病者。

(2)大枣、芹菜根煎汤常服。适用于伴有胆固醇增高者。

2、急性动脉栓塞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宜饮食清淡、多食富有维生素C和富有植物蛋白的食物。

5动脉栓塞术前术后注意

▲术前准备

采取各种措施纠正病,全身情况和幸心脏功能,采用抗凝和祛聚疗法,抗凝剂选用肝素。术前静脉注射50mg,手术中再给20~30mg。

被动聚药物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术前即可开始静脉滴注。

▲术后处理

1、继续治疗心脏疾病,恢复正常心律。

2、缺血的患肢重新获得动脉血灌注后,会引起代谢变化,迅速影响全身。

主要是酸中毒、高钾血症和横纹肌的酶值升高,要各级纠正。

标签:栓塞,动脉

版权声明:文章由 去回答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quhuida.com/article/139837.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