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的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
1、环保投资力度加大。2006年武汉市城市环境基础建设完成投资额474410万元,比上年增长26.80%,环境基础建设投资额占GDP的比重达1.85%,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
2、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下降,排放达标量提高。2006年武汉市工业废水排放量24822万吨,比上年下降4.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6%,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工业SO2排放量132613吨,比上年下降0.6%,工业SO2去除量56127吨,比上年增长22.8%;工业烟尘排放量44653吨,比上年下降3.5%,工业烟尘去除量2497328吨,比上年增长18.7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8.07%,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三废综合利用程度提高,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223002万元,比上年增长19.2%。
3、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2006年武汉市烟尘控制区总面积为275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44平方公里,增长19.1%;高污染燃料禁烧区总面积45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总面积145平方公里,均与上年持平;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65.79%,比上年高28.79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7.98%,比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2006年武汉市园林绿化面积进一步增加,其中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216公顷,比上年提高2.68%,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8399公顷,比上年提高1.44%,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二、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武汉市环保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认识环保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
1、环保投资偏小,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根据世界银行估算,环境保护投入达到GDP的2%,才能抑制环境的恶化趋势,达到GDP的3%才能使环境质量趋向改善。虽然近年来,武汉市大幅提高了环保投入,但投资仅占GDP的1.83%,尚不足防止环境恶化的最低标准。环保投入的不足导致城市污染综合治理能力薄弱,城市环境基础建设步伐缓慢,污水、生活垃圾、危险废弃物处理能力、城市绿化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
2、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制度还不够健全严密,制约了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到位,城市开发、新建工业园区的环保评价不够全面,部分重点建设项目缺乏全方位的环境评估,一些重点污染源缺乏实时监控,环保监控手段和统计考核的指标体系尚不健全。
3、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城市空间布局有待优化。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武汉市第二产业特别是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比重较大,而高新技术企业、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从源头上导致了能耗高、污染大,企业节能减排任重道远。随着城市的发展,部分工业企业已不适应现有城区功能定位,但搬迁缓慢,工业园区内的循环产业链聚集度低,三废综合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现“四城同创”创建目标,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具体的对策和建议是:
1、加快城市环境基础建设,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加强生活垃圾焚烧、填埋等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及处理,完善垃圾收集、转运系统。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置利用,强化医疗、放射性等危险废物收集、运输、处置的全过程监管。
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武汉从老工业基地、传统商贸重镇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中心转变。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培育环保节能型产业,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产品。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分类发展,突出中心城区居住、金融、商贸及科教文化功能,加快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提高工业园区内循环产业聚集水平,实施污染分类控制、集中处理,对居民小区合理规划,建设集中式生活服务设施,完善公共绿化配置。
3、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加快制定完善环境管理与资源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制度。加强重点项目的环境监管,全面实施排污申报、排污许可证制度,建立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确保重点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
4、依靠科技进步,节能减排。加大环境保护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转化应用。依靠科技进步,推广节能减排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排放。
5、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宣传监督作用,号召全社会重视节约,保护环境,政府带头,全民参与。
标签:污染物,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