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道理讲不通,事情就办不成。出处:《论语·子路》。
《论语·子路》是出自《论语》的文章,共有30篇,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扩展资料:
原文: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翻译:
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抱持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
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参考资料来源:
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是儒家思想理论的一种。指说话要与自己的地位相称。原指在理论上讲不过去的事,就是不合理的事,一定不会成功的。逻辑思想上分别的清清楚楚,包括了文字及理论出处《论语别裁》南怀瑾。
扩展资料: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在广泛汲取古代典籍精华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
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
还包括“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
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名正言顺是一个词语,字面意思为明正则言顺,可以理解成因果关系。
反过来,名不正则言不顺。
名不正则言不顺
开放分类: 成语、俗语、词典
名不正则言不顺
注音:míng bù zhèng zé yán bù shùn
释义:名:名分;顺:合理。原指在名分上用词不当,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后多指说话要与自己的地位相称,否则道理上就讲不通。
出处:《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示例:~,以此而求国民之效死恐后,于义终有未安。 ★邹韬奋《抗战以来·再谈抗日各党派对宪政的要求》
标签:言不顺,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