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欧”应该是“ou",你说的“喔”应该是“(u)o”,“o”的读音更接近“哦”,但其实应该说是“哦”的韵母是“o”。另外,汉语拼音也要符合国际音标.
ou欧,差别太大了。tuo是脱,tou是偷。
o读哦。
bo po mo fo wo的时候是uo窝,或者说接近uo窝。
为什么说普通话bo带u接近buo,因为参考粤语的bo,明显和普通话bo不同。
o一般情况是uo,uo在bpmfw时写作o,其他情况写作uo,单独使用读o,如哦o。
人民 %日报 带头传谣言,真的是无语了。
o的读音绝对不是 欧 因为欧读“ou”!!!
o的读音更接近wo,虽然不准确,但是比ou强一百万倍!!!!
反正不读“欧”也不读“窝”,坚决反对官媒乱带节奏
视频剪辑用的是iPhone的iMovie剪辑
根据教育部官网发布的《汉语拼音方案》
ou和uo都属于复韵母,所以两个都不读。
簡而言之:純看漢語拼音,o這個漢語拼音字母在新華字典讀作/ɔ/,是個單元音。歐字拼作ou,而喔有兩個讀音:o和wo。
從民初的老國音發音開始講。那時類似的音有兩個,一個是後圓唇半閉元音/o/在現代的標準音多改讀為 uo (果 go3→guo3) 或e (河ho2 →he2),理由是其實當時大部分人都這麼念,只是那時候的拼讀不一(例如當時 /io/ 韻、/yo/韻和/ye/韻可以互相叶(xie2,諧音、改變讀音)讀;另一個是現在普遍是用的,漢語拼音裡作o的/ɔ/。
現在 末 這類字的韻母讀作 /ŭ̯ɔ/(以斜線標起的是國際音標,沒有的為漢語拼音,下同),大約在民國初期還有一派人讀作/o/。由於漢語拼音的韻母主要是根據當時創立的 國語羅馬字 而成的,而國語羅馬字當時拼作o,就產生了 bo po mo fo為何不拼作buo puo muo fuo的問題。(其實另一個理由是精簡,但是如果是為了精簡,羅為何不也拼作lo?)
還有複韻母裡的 o,出現在uo.wo,ou,ong,iong.yong。其中ong和iong原本讀作ung和yng (這裡的y是yu雨的母音),現在標準音改了,標準拼法也就改了。
o的发音是 哦 噢 喔(ō)而不是 喔(wō) 或者欧(ōu),
其实会产生这样的争议是因为喔是多音字,有wō和ō两个读音,
而新华字典的韵母表对o的注音的直音字是喔这个字,
当时一些人误解了注音的直音字的含义,认为o的发音是喔的另外一个读音(wō),就产生了这个情况。
事情起因是人民日报的这条蛇精病微博——aoe应该念啊欧呃还是啊窝呃。
这是两种比较流行的错误读音,欧是ou,或者是字母O的读音,与拼音o读音不是一回事。可能存在学字母读音学串了。
至于说窝,可能是某些方言口音,窝是wo。
两者都是错误读音。
正确读音是哦,a、o、e、i、u、ü这六个是元音,原因就是最简单的一个没有变化的音,读元音的时候口型是不变的,可以自己试着念wo和ou都有口型变化,是需要u-o和o-u组合形成的读音。
o读喔的,ou读欧的
喔 只知道读音是这样¯\_(ツ)_/¯ 法国人对法语无法解释的语法就说 « C’est comme ça » (就是这样的)
想搞明白这个问题不是在拼音上找规律,要明白拼音是干嘛的。拼音是用来注音的一种方法。
古人是没有拼音的,古人注音用的最长时间的是反切法。用两个汉字取前一个字的声母后一个字的韵母拼出来就是这个生字的读音。比如气,注音为去即切。取去的声母即的韵母。
用字母注音最早是因为外国人来中国为了学习汉字,所以用字母注音,大概相当于你学英语时拿汉字注音。
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末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此后很多人研究了各种各样的方案。现行的拼音方案实际上是建国后50年代才拟订的,特点是用国际通用的26个字母,尽量不变读。少加符号等。
了解了这些应该就能明白了。拼音是给汉字注音用的,拼音是依据汉字的读音创造出来解释汉字读音的。是依据汉字的读音来的,汉字的读音才是根本。我怎么读?o应该读什么很清楚了吧。事情不能本末倒置,为了拼音的规律修改文字的读法,那拼音就失去了它创造出来的意义,违背了创造出来的初衷。
教育部搜o搜出来距现在最近的一条官方回复。
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电部于1985年12月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则将“喔”字原来的wō和ō两种读音统读为wō。
“喔”本身的发音在上述两种标准中就已经出现差异了。
单纯把原因归结为以前很多老师专业基础不过关,也太…
不是有百度百科吗,一百度“拼音字母表”就出来了啊:
以下是百度百科里的内容:
韵母表
单韵母: a[阿] o[哦] e[鹅] i[衣] u[乌] ü[迂]
所以请看,o[哦]是读 哦,不读“欧”
多d~u~o~,最后面的o~怎么读就怎么读
o的发音是"喔"。
啊喔饿,一乌鱼。波泼摸佛,德特呢了…
但是,实际拼读的时候是"哦",不是"喔",就像"爸爸"不会有人发成"波啊波啊"。
非专业人士。先借个图。
图源:
汉语拼音与国际音标有一点区别是,前者是为了解决汉语难认读的问题而制定的,而后者是为系统化、标准化发音而诞生的。也就是说,不能单以国际音标的角度审视汉语拼音问题。汉语拼音不是国际音标, 汉语拼音中的字母和发音不是一一对应的。
如上图所云,汉语拼音制定过程中“不可能完全符合音位归纳的要求”。从一个完整学过汉语拼音且但无语音学涉猎的普通人角度来讲,或许很难想到汉语有十个元音音位,很难想到zhi、chi、shi的“i(/ʅ/)”是不同于“i(/i/)”的舌尖后元音、很难想到b、d、g是清辅音。
因此《光明日报》的观点我并不敢苟同。
图源:
照这个观点,如果把“i”读作“/i/”,“知”岂不应读成“之一”?
汉语拼音字母本身就没有规定成文的唯一读音,“o”读成/o/还是/wo/,一不会和其他任何汉语拼音混淆,二不会影响“o”在音节中的发音,三不会对日常交流造成困扰,因此窃以为,至少从普通大众角度来讲, 讨论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汉语拼音是为了方便大众而诞生的,不是为了给大众找如此无谓的麻烦。只要不是过于离谱(比如把“o”读成“i”)的读法,/o/和/wo/都应是可以接受的。
至于这个问题为何而产生,二流背后流量赚麻了。
官方出来辟谣了,说读“欧”
难以想象这个问题竟然还是个问题
在南方工作,很多同事讨论孩子汉语拼音学得不好,我就很纳闷,这东西怎么可能学不明白。
后来看到这个问题我还感叹可以下,原来南方人普通话不好是有原因的,汉语拼音读的都不对,按照这么读很多字都拼不出来,拼出来音也不对。
现在感谢南方系再次攻占了一次高地,让全国汉语拼音水平和那些地方拉齐了,从此北方孩子汉语拼音也学不明白了
标签:汉语拼音,读音,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