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今天,我想还是请郎平来帮我们解释一下吧!
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想写某个简单的字,突然卡顿,怎么也写不出来,哪怕你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象形文字的规律,还是想不起来,却知道它的读音和意思,过一会儿又想起来怎么写的了?
什么梗?
因为脑子准备了两套记忆理解程序。语音系统和文字系统。这两个系统一起追忆,一边念,一边想象形文字的意思,把那个字回忆出来了。
但是拼音文字不存在这个问题,会说就会拼!象形文字就这样尴尬!
语音系统程序,听到语音,就已经接收到指令,就可直接作出反馈并回应。
如有人喊您,“您好!”您是听到这语音后直接回应,还是先要在脑海里浮现出了这俩字再回应?
又如有人说什么东西“魑魅魍魉”,大家听到“cimeiwangliang”应该就直接知道说人鬼魅,但不一定先要启动文字系统在脑子里画这四个字的脑电图吧,有时这类生僻的字一时写不出来,难道理解也卡顿了吗?大概没有,哈哈,肯定没有!
上面“您好”的例子,小朋友哪怕不会写,听到语音后,一点不会影响他回您一个美丽的笑容:“您好!”
那么您听到这语音,脑子里是急着画好脑电图再回应的吗?哈哈,大概不用,肯定不用!
那么,这就是这样的一个梗:人听到语音后,就像接发球队员直接派球到4号位,铁榔头郎平便可直接“主攻”扣球,不必等“二传手”画脑电图发第二梯次的指令再组织“背飞”进攻。语音就是超级接发球高手,她一上场,就根本不用二传手了。
严格说来,这个“二传手”在语言发展的进程中是应该被淘汰的。哈哈,要被口水淹死的,一个小民的看法罢了,莫急。
另外,一个人的精力就这么点,一攻就成得了的事,为什么还要费力二次进攻?
有人说,你试试看。
哈哈,真的很难很难,真的很复杂很复杂!那是一整套语言系统包括音、词、词组、句子、语法、修辞等的严密闭环的逻辑系统。
但是,不是有很多国家做到了吗?
而且逻辑学那么发达……
从人类交流的角度,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拼音化是趋势。忍得一阵痛,新的生命才会降临!所得肯定比所舍多很多很多,那是脑力的解放!注定会赢来一马平川,纵横驰骋!
对我们国家来说,还有一个“三传手”,郎平要笑掉牙了,好吧,我没说排球好吧。
文言文翻译是我们脑子里语言系统的“三传手”,为了传承传统文化,先要学习文言文翻译技能!先要翻成现代文,因为那个古人舌头发出的声音,有人听不懂,先要费九牛二虎之力转换现代格式,这不是自作自受吗?
直接用转换好了的现代汉语格式不是也能传承中华传统的精髓的吗?特別是义务教育阶段这么费力地学翻译,才是真正地错过了中华传统文化壮丽的画卷。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本来可以触摸到多少圣人贤哲的思想脉搏?只要让学生面对转换成现代文的传统篇章不就得了?之乎者也要干嘛?
而且孩子们几年的时间精力下来,文言文翻译的实际能力怎么样?不敢恭维。那怎么去独立地接触更广阔的文言文世界?那些错失的壮丽画卷什么时候,怎么地补回来?
道理再简单不过!譬如幼儿看图说话,小学生看白话本《三国演义》不是也一样继承传统?我不由怀疑,文言文的这套系统到底带来多少社会效应,时间精力可是对莘莘学子一点不客气的。
哎呀!别说“二传手”了好吗?“三传手”很不高兴哪!
象形文字的确真的绝美!但人类有非常的理智,那就是——忍痛割爱!就让它留在美好的记忆中吧。
“舍得”是永远的哲学命题。
有个条友,在下面评论里提了个很好的问题:
说是“施、氏、食、狮”等同音的近音的情何以堪,我把回复也放这里吧——
没啥不堪的,这些象形文字都成了博物馆里最可宝贵的文物了,不会再来为难你的了。
它们全改造成逻辑系统里的唯一了。读音也因为不同的构词规则而区分开来。“施”作姓时,名词,按名词构词,“施”作动词时按动词构词。“氏”名词,按姓氏系统构词,如大小写规则。“食”,名词和动词区分构词……因为构词法不同,读音就区分开来了!虽然很复杂,但逻辑可以条分缕析。再讲一遍,那象形字在博物馆里,没啥纠结的了。
另外,音似的误拼误读全世界一样的,川普也常要订正四遍。象形文字形似的字也会有混淆,也要订正四遍的,哈哈。
世界潮流,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的,但她总是曲折向前的。
首先就是华夏族群都是“战斗民族”。而且大多数战斗都赢了,区域不断扩展。随着区域扩展,各地联系不断增强。各地区水土不同,口音就不同,为了方便联系就必须要有独立于口音的文字。这是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汉字存在的潜在需要。
其次就是随着华夏区域扩展带来了自然灾害威胁和外来威胁以及内部竞争产生的大一统理论和心理。
与中国不同的欧洲就是另外一种典型,他们的文字随着口音不同而不同。文字影响区域小,也不会有大一统思想产生的基础。所以他们一直都是一撮小国家。即使一时有个大国,也很难挺过百年。
中国人的祖先聪明
文字最初起源时都是象形文字。中国的文化传承是持续的,所以文字基本保留原有特征。而西方文化不是持续发展的,它是多种文化不断遭受其它文化的冲击而多次中断、融合后的产物。英文字母在最早期的发明之初也是象形文字,但当一种本地文化被外来文明破坏后,其文字的内在涵义难以保存下来。外来文明吸收本地优秀文化时,只会注意到文字最实用的记录功能,而对复杂的内涵和演变则通通忽略,从而使某种本地文字成为记录其它语言发音的没有“灵魂”的“空壳”文字。而当这种没有“灵魂”的“空壳”文字演变成为只表示发音不表示本意的注音文字时,拼音文字就产生了。如英文字母“A”最初表示“牛”,但当“A”被外来文化用来记录外来语言时,“牛”的本意便消失了,而仅仅表示“A”这个发音。这样,原本的象形文字就逐渐演变成了只表音而不表意的字母,从而逐渐产生了英语这样的拼音文字。
一般来说,凡是在其它文字基础上创造的“二手”文字,就很可能会倾向于拼音化。比如日本在八世纪时用汉字的读音来记录日语。日语的“山”根据发音用汉字“也麻”两个汉字来书写。但是用汉字来记录日语发音十分繁杂,后来就简化为只写汉字的偏旁,如“阿”写作“ア”,“宇”写作“ウ”,这样慢慢地演化成了“片假名”;而日本女人则盛行用草书书写日语,如“安”写作“あ”,“宇”写作“う”等,这种方法后来演化成“平假名”。西方字母的产生也大体是这样一个类似的过程。
英语字母最早的起源过程大体也与日本借用汉字发明日本文字一样,是用其它文字的发音来记录本族语言。字母最初的发明人——腓尼基人当初的居住地靠近文明发祥地两河流域和埃及等地,他们利用古埃及文字,并简化楔形文字,进而在公元前十三世纪创造出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系统可以说是西方各拼音文字的祖先。虽然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后来都“死”了,但它们的文字却演化出了腓尼基字母;虽然腓尼基文明也已经长眠于地下3000年,但腓尼基字母这种“二手”文字却又持续不断地演化出了“三手”“四手”“五手”文字:腓尼基字母演化出了古希腊字母和阿拉米亚字母。阿拉米亚字母后来发展为印度、阿拉伯、亚美尼亚和维吾尔字母;古希腊字母发展出了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和阿拉米亚字母等。拉丁字母则演变为当今西方国家的各种拼音文字。
历史已经给出了标准答案,即阴差阳错的偶然性事件,对象形文字的误读而演化而来的拼音文字。
通过考古发掘和验证,可以确定的是,人类最早发明的文字就是象形文字,在中东地区的象形文字着刻在木板或石头上,因此又称为楔形文字。
中东文明主要是农耕文明,文字的发明有利于记录和统筹管理,是必要的需求而促成文字的出现。
海洋文明需要通过贸易换取食物以获得生存,对于文字的需求并不紧迫。然而正是海洋文明通过与中东文明的交易,获得了一小部分楔形文字的片段。依据楔形文字的部分字符,海洋文明编造了读音文字。这就是历史的全部真相。
很显然,读音文字更容易上手和学习。
总结,这并不是什么从象形文字到读音文字的文字演化,就像繁体字改造为简体字一样,就是让文盲更容易掌握知识的一种取巧办法。
拼音文字,严格意义上说,是一种人为规定的符号,是外在的(不太讲理的)符号,经不起追溯与分析。汉字,本源上来说,是象形文字,是可追溯,可分析的理性文字。
现在依然是优化 简化后的象形文字。
拼音是现代发明出来 用于统一 矫正读音 辅助记忆的。
你家用的还是象形文字
没有被抛弃。
象形文字出现后,你总得给每个字发音。在中国发音就靠拼音。
所以说,象形文字并末被抛弃。
象形文字并没有被抛弃。我大中华的汉字就是由象形文字而来。
标签:被抛弃了,演化过程,象形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