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回答>百科问答>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024-07-18 07:31:36 编辑:join 浏览量:546

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

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但是生成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亦也弊,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

精彩的生成离不开之前的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课前充分预设。

第一,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

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和教参作深入细致的研读,而且需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

再次要研究儿童心理和学习心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心理状况,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

二、课堂关注生成。

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课堂上的一切都算计在内,把“意外情况”、“节外生枝”都视为课堂异端而加以排除,生成自然也就无了立锥之地。教师要确立生成的意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

教师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

在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时有这么一段插曲:

我让学生表演小鸟寻找大树的场景,我预设的是让学生充分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表演。但学生课前预习的不够充分,课堂上表演的不够理想,这是出乎我的预料的。于是我及时调整策略,让学生再次合作,在小组内进行练习,并要评选出最佳表演奖,学生兴趣很高,积极投入到合作之中。由于再次给学生走进文本的时间,学生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效果自然好过第一次。如果当时没有调整策略,而是继续进行下一环节的话,恐慌学生的理解就不会很深,更不会把文本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

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预设与生成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基于这一点,需要特别强调,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标签:预设,生成,处理

版权声明:文章由 去回答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quhuida.com/answer/174253.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