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婴幼儿用药禁区多婴幼儿是指生后28天至3周岁的小儿.这一时期的小儿,正处于其生长发育承上启下的阶段,肝、肾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药物在体内容易蓄积,产生毒副作用.因此,婴幼儿用药要特别小心,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并应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禁用药物不越雷池.所谓禁用药物应绝对禁止,如果使用会出现严重的后果,甚至可危及生命.
1、皮试阳性或既往有过敏史的婴幼儿,应禁用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药.
2、4环素类:该类药物除有肝肾损害外,还可沉积于牙齿和骨骼,造成牙齿染黄,影响婴幼儿骨骼正常发育,8岁以下儿童应禁用.
3、喹诺酮类:如临床上常见的氟哌酸等,此类药物可影响婴幼儿的软骨发育,应禁用.
4、乙胺丁醇:这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最重要的毒性反应是球后视神经炎,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缩小,婴幼儿正处于视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应禁用乙胺丁醇.
5、滴鼻净:又名鼻眼净(萘唑林),有强烈而持久的收缩血管作用.婴幼儿鼻黏膜娇贵,血管丰富,对药物吸收迅速而完全,如果应用滴鼻净,进入血液循环后作用于心脏、全身血管等器官会引起中毒,抢救不及时还会危及生命.因此,3岁以下的婴幼儿禁用滴鼻净.
6、磺胺类药物:有些婴幼儿用后可致贫血,应禁用.幼儿使用应注意大量饮水防止引起结晶尿.另外,婴幼儿初次使用某种药物后出现了过敏反应,在下次就医时一定要告诉医师,以免误用引起不良反应,尤其是有的过敏反应可危及生命,出现严重后果.补铁补锌也要限量:很多家长会为了婴幼儿降发育选择一些补药,但是,补药里有禁忌,使用不当会使某些婴幼儿发生不良反应,应尽量避免使用.铁剂是纠正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有效药物,但铁剂不是营养品,不可以长期服用,并且忌与钙片、牛奶、茶叶等同时服用,以免影响铁的吸收.补充钙剂时忌食菠菜及菜汤:因菠菜中的草酸与钙可形成不溶性的草酸钙沉淀,导致钙的吸收减少.锌制剂急性中毒可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及腹泻,严重时可引起惊厥、脱水和休克死亡;
慢性锌中毒可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血清铁元素下降及顽固性贫血等病症.因此,婴幼儿补锌应掌握好剂量和疗程,忌长期、超剂量用药,避免出现中毒反应.维生素A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引起维生素A过多症,甚至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并且在婴幼儿中发生率最高,表现为骨痛、骨折、食欲不振、脱发、易激动等;
维生素D大量久服,可引起高血钙、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甚至软组织异位骨化等症状.鱼肝油类制剂含有维生素A和D,婴幼儿在为预防维生素D缺乏补充鱼肝油类制剂时,应掌握好剂量,切忌大剂量长期用药.人参蜂王浆等一些滋补保健品中往往含有激素样物质,服用过量,可出现儿童性早熟现象,因此,应尽量避免给婴幼儿服用有些药物使用时应严密观察:有一类慎用的药物并非绝对不能使用,但要谨慎.如果必须使用,应严密观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以免造成严重后果.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斗卡那霉素等对听神经有毒性,婴幼儿应慎用.如使用应减少剂量,且疗程不超过7天,有条件的最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氯霉素:主要不良反应有粒细胞减少、血绣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应慎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定时进行血常规检查.抗真菌药如酮康唑、氟康唑等,对肝、肾损害较大,应慎用.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盐酸苯海拉明、富马酸酮体芬等抗过敏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婴幼儿应慎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的药物如APC等对于病毒性感染伴发热的儿童有严重肝功能不良合并脑病的副作用,虽少见,但可致死,故婴幼儿应慎用.复方甘草合剂、止咳露等含有樟脑酊的药物,对于婴幼儿咳嗽有良好的止咳作用,但由于樟脑酊内含有少量吗啡类生物碱成分,对婴幼儿有潜在的成瘾性,故对此类药物亦应慎用,避免成瘾.对于婴幼儿需慎用的药物还有很多,一般药品说明书上对儿童用药都有特别提示,因此给婴幼儿用药前应仔细阅读.
2、婴幼儿用药的安全性婴幼儿是指从28天~3周岁的小儿,这个时期小儿虽然已较新生儿显著成熟,但用药并不是单纯地将用药剂量减少.因为,药物在小儿体内分布有异于成年人.第一是细胞膜通透性的不同;
第2是蛋白结合力的改变;
第3是体液分布的差异.且小儿肝细胞酶系统发育尚不成熟,肾功能不完善,其肾有效血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均较成人低,肾小管分泌,尿浓缩,钠离子交换和酸碱平衡功能也差,年龄愈小愈不完善.所以出现与成人不同的各种药物反应.因此对婴幼儿患者除要求及时正确处理,熟悉一般用药规律外,还必须掌握小儿用药特点.以下笔者对一些常用药与婴幼儿的关系作一概述.
1、抗生素、磺胺类、喹诺酮类:1.
1、青霉素类:常用的有青霉素、氯唑西林钠、哌拉西林钠等.青霉素类对人体细胞毒性很低,有效抗菌浓度的青霉素对人体几乎无影响.临床应用时青霉素较多出现过敏反应,小儿3日内未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应进行皮试,阳性者禁用.1.
2、头孢菌素类:使用前应作皮试,阳性者禁用.头孢曲松偶可致婴幼儿胆结石,但停药后可消失.头孢菌素与高效利尿药或氨基糖苷类合用肾损害显著增强,与乙醇(即使很小量)联合应用时,可引起体内乙醛蓄积,而显醉酒样反应.1.
3、β内酰胺酶抑制剂:过敏体质者应慎用.1.
4、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斗卡那霉素均对耳蜗神经有毒性,幼儿慎用,如使用应减小剂量,且疗程不超过7天.奈替米星耳毒性较小,新生儿、婴幼儿均可使用,但应掌握好剂量.1.
5、4环素类:该类药物除有肝肾损害以外,还可沉积于牙齿和骨骼中,造成牙齿黄染,影响婴幼儿骨骼正常发育,因此8岁以下儿童应禁用.1.
6、大环内酯类:红霉素毒性低,可用.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阿奇霉素使用时应注意剂量.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肝毒性、听觉障碍、过敏(主要表现为药物热、药疹、荨麻疹)等,停药或减量可恢复,但患儿合并肝炎时,应禁用依托红霉素.1.
7、氯霉素类:主要不良反应有粒细胞及血绣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慎用.1.
8、磺胺类:对体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乳儿可致正铁血红蛋白血症和溶血性贫血,应禁用.幼儿使用应注意大量饮水防止引起结晶尿.磺胺甲基异唑近报道过敏者较多,慎用.1.
9、喹诺酮类:该类药物可影响软骨发育,婴幼儿应慎用.但也有不良反应低的报道.1.10、其他类:抗真菌类药对肝、肾功能损害大,慎用.乙胺丁醇婴幼儿应禁用.
2、驱肠虫药:2.
1、阿苯达唑(肠虫清):广谱驱虫药,对肝肾功能有一定损害,2岁以下儿童禁用,2~12岁用量减半.2.
2、甲苯咪唑4岁以下用量减半.2.
3、哌嗪(驱蛔灵):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3.1、解热镇痛类:
(1)非那西丁类:主要是指含有非那西丁的复方制剂,可引起人体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肾损害,对婴幼儿尤其敏感,禁用.
(2)氨基比林:首要损害是粒细胞减少,慎用.
(3)阿司匹林: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儿童慎用.对小儿易引起瑞氏综合征,英国规定12岁以内儿童禁用.
(4)扑热息痛类:相对安全,可用.3.
2、镇静催眠药:苯巴比妥等,此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的抵制作用,12岁以下儿童禁用.3.
3、镇痛药:吗啡、芬太尼贴片:婴幼儿禁用.哌替啶(度冷丁):婴幼儿慎用.1岁以内一般不应静脉注射或行人工冬眠.3.
4、抗癫痫药:一般长期服用癫痫药物是安全的,药物毒性反应轻微而且是可逆的,但应在治疗中注意中毒表现,定期做血、尿常规等多项检查.
4、呼吸系统用药:4.
1、祛痰药:氯化铵一定要计算好用量,大剂量可致恶心、呕吐,停药后反应消失.必嗽平一般无不良反应,可用.喷托维林(咳必清)有报道可造成呼吸抑制,故禁用.复方甘草片含有阿片粉成分,应注意剂量.4.
2、平喘药:作为非处方药,不推荐儿童应用,儿童哮喘应及时到医院诊治.此类药物的给药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口服、静脉、喷雾吸入给药.喷雾和吸入给药具有速效性、安全性和方便性.4.
3、来源于中草药的祛痰、镇咳、平喘药均须严格计算好剂量.
5、消化系统用药:5.
1、抗酸药:婴幼儿胃病较少见.西米替丁8岁以下儿童禁用.5.
2、胃肠解痉药:婴幼儿的急性腹痛,以肠道寄生虫、胆道蛔虫、阑尾蛔虫等多见,不应轻易使用此类药物,避免延误病情,应在全面尤其是腹部检查后酌情应用.5.
3、助消化药:乳酶生可用,但不与抗菌药合用.干酵母不良反应少,可用,但大剂量可引起腹泻.多潘立酮,婴幼儿血脑屏障功能未完全发育,可能引起神经方面的副作用,1岁以下慎用.乳酶生、干酵母用药时间过长,会影响消化功能,因此不可长时间使用,一次性用药最好我超过3天.5.
4、泻药:一般来说,儿童不应用缓泻药,有些父母错误的认为必须每天排便而给孩子使用泻药,这样可能会造成缓泻药依赖性便秘.如必须使用,应严格掌握剂量,并配合饮食与运动治疗.酚酞片:婴儿(1岁以下)禁用,幼儿(1~3岁)慎用.5.
5、止泻药:洛哌斗(易蒙停)1岁以下婴儿应禁用.严重脱水的小儿不宜使用.蒙脱石散剂:疗效较好,可用.药用炭可影响儿童的影响吸收,婴幼儿如长期腹泻或腹胀者禁用.妈咪爱:疗效较好,可用.
6、抗贫血药:硫酸亚铁对胃粘膜有刺激性,可致恶心、呕吐、上腹痛、腹泻等,可饭后服用.叶酸不良反应较少,可用.
7、抗变态反应药物: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盐酸苯海拉明、富马酸酮替芬等此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抵制作用,婴幼儿应慎用.
8、激素及其有关药物:大剂量或长期应用本类药物可引起肥胖、多毛、骨质疏松、脱钙、病理性骨折、伤口愈合不良等反应,因此婴幼儿应慎用.
9、维生素类:9.
1、维生素A:长期大剂量可引起维生素A过多症,甚至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婴幼儿发生率最高,表现为骨痛、骨折、食欲不振、脱发、易激动等,停药1~2周可消失.9.
2、维生素D:大剂量久服,可引起高血钙症,表现为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甚至软组织异位骨化等,婴幼儿为预防维生素D缺乏补充时,应掌握好剂量.经常晒太阳是人体廉价获得充足有效的维生素D3的最好来源,一个人只要每天晒太阳20分钟,就会自己合成维生素D3一天的需要量.9.
3、维生素C:过量服用会出现胃肠道反应和肾、膀胱结石形成.10、外用药:由于小儿皮肤、粘膜面积相对较大,吸收功能强,外用药时应注意剂量.鼻眼净治疗婴儿鼻炎,能引起昏迷、呼吸暂停、体温过低,慎用.皮质激素软膏大面积外用,可引起全身水肿,慎用.阿托品滴眼剂:婴幼儿对此药中毒,滴时应压迫泪囊,以防止进入鼻腔吸收而中毒,慎用.1
1、其它类:锌制剂过量引起恶心、呕吐、发热、贫血等毒性反应.人参蜂王浆含有激素样物质,服用过量,可出现儿童发育早熟现象.至宝锭、一捻金等儿科类中成药主要成分中含有朱砂,服用过多易引起服痛、恶心、呕吐等汞中毒症状.综上所述,婴幼儿用药应注意如下事项:
(1)避免应用禁用药物.
(2)需用慎用药物时,应在临床医师指导下用药,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中的药物反应.
(3)注意给药途径及方法的选择,由于孩子吞咽能力差,又不懂事,用药时很难与大人配合,所以要选择适宜的剂型.一般若无消化道和其它影响孩子口服的因素,能以口服或局部用药较好,如口服不便可考虑肛门给药或其他.
(4)根据婴幼儿的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等正确计算合理的给药剂量.剂量不足不仅会延误病情,还易产生抗药性,剂量过大又会引起不良反应.
(5)无病时别乱服药,俗话说是药3分毒.大多数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要经过肝脏的解毒和肾脏的排泄.3岁前的孩子各脏器的功能尚不完善,如用药不当,对孩子降不利.为了婴幼儿的降,在为其选药时,要根据药物的特点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选用安全、有效、适量、可靠的药物.
3、合理应用小儿常用解热药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之
一,也是宝宝得病的重要信号.遇到宝宝发热的情况,父母不用慌张,必须对发热进行辨证分析,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不能见热就退,否则会给疾病诊断和治疗造成不良后果.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几种小儿常用解热药的用法.
1、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的作用除退热外,还有消炎镇痛等作用.对某些发热兼有明显炎症的患儿,如重症上呼吸道感染,能使堵塞的咽鼓管再通或使吞咽通畅.但该药对胃肠道刺激较大,可能会有出血、水杨酸反应、皮疹或哮喘等不良反应,其中哮喘最多见,约占2/3,哮喘患儿应慎用.近年来,美国有研究表明,服用阿司匹林与瑞氏综合症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特别是在小儿患水痘或流感期间应禁用.阿司匹林目前仅限用于儿童风湿并川畸病等.因其药理作用弊多于利,建议不应常规应用.常用量每次10~15mg/kg,每日3次,饭后服,必要时4~6小时1次.赖氨匹林注射液为阿司匹林与赖氨酸的复盐,用于肌注或静注,起效快,血浓度高,为口服的1.8倍,毒副作用小,无阿司匹林的胃肠刺激作用.剂量每次10~20mg/kg.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如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
2、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WHO推荐对乙酰氨基酚是目前2月龄以上小儿的首选解热药.尤其适用于哮喘、流感或水痘的发热患儿,不良反应较小.但可能有皮疹、药物热和黏膜损伤,偶然可引起肝肾损害,作用见效慢,但较持久.常用量:每次10~15mg/kg,4~6小时一次.2岁以下患儿用10%滴剂,2岁以上儿童服用5%糖浆.
3、吲哚美辛:它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阻止致热原进入人脑组织,解除致热原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刺激而达到降温目的.具有降温作用温和、稳定、出汗少、无不适感等优点.有研究发现,此药比阿司匹林退热快,可减少住院天数,疗效明显,且对某些不易控制的长期发热也有效.但该药长期应用不良反应较多,高达35%~50%,主要有体温过低、休克、过敏反应及骨髓抑制等.常用量:每次0.5~lmg/kg口服,如服药2小时体温不下降者可再服用1~2次.
4、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及安乃近:它们均属吡唑酮类药物,前者用量每次0.1ml/kg,但对少数过敏患儿易致粒细胞减少或再生障碍性贫血,其发病率高于氯霉素10倍,且当注射量稍大时,可出现大汗淋漓致虚状态,甚至休克,故不应作为常规解热药.尤其3岁以下婴儿禁用.安乃近解热镇痛作用强而快,肌注时局部可发生溃烂坏死,故不宜注射,给患儿退热时可用滴鼻方法,以10%~20%溶液,可用安乃近注射液,稀释1倍,每侧鼻孔每次1~2滴,必要时,2~3小时可重复1次.
5、布洛芬:布洛芬为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可防治急性肺损伤,降低机体代谢率,用于严重感染的治疗,如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其用药适应症为具备以下2项或超过2项者:
①呼吸>40次/分,
②心率>140次/分,
③体温>39℃,
④外周血白细胞>15×109/L或<4×109/L,杆状核>0.15.该药的特点是起效快,持续时间长,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有一定防治作用.剂量为每次5~10mg/kg,每日3次,饭后服用,混悬液浓度为100mg/5ml.应用解热药注意事项:要熟悉各种解热镇痛药的禁忌症和配5禁忌,了解复方制剂中的各种成分,以防重复用药,增加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解热药必要时可每隔4~6小时服1次,一般疗程不宜超过1周,退热后即停服.体弱、失水、虚脱患儿不宜再给予解热发汗药,应鼓励多饮水,避免加重病情;反复使用解热药者,要复查血象,以免粒细胞减少.解热药应按时按量服用,不能随意加大剂量或缩短给药时间,不要联合使用.
4、小儿退热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小儿最常见的发热是由感冒引起的发热,孩子一发热,是否就该立即服用退热药呢?其实,有些感冒药本身就含解热剂,服用后不一定立即退热,但服用到一定程度时,自然会退烧.只有当孩子体温达到39摄氏度以上的高热,才应该马上用药退烧.现在许多家庭都备有各种退热药,但您会正确使用它们吗?
小儿退热药的作用是暂时抑制体温调节中枢的病理性兴奋,使皮肤血管扩张和出汗,散热增加,以使体温得到暂时下降.目前,常用的退热药物作用机理大致相同,但有的可能产生较多的不良反应,使用时需加以注意.对于小儿发热原因不明,长期低热或偶然发热,但体温没有超过38.5摄氏度的患儿,均不宜服用退热药物,因为病情尚未诊明前乱用退热药会给正确诊断带来困难.另外,许多退烧药含有阿司匹林、咖啡因、非那西汀等成分,易刺激胃黏膜,引起胃出血及损害肝脏、肾脏,因此切莫乱服退烧药.常用退热药比较:安乃近具有较强的退热作用,但有时会使体温下降过快,出汗过多而引起虚脱,特别是婴幼儿更应注意.另外,安乃近还会引起白细胞减少.阿斯匹林是一种使用广泛的退热药.其不良反应有哮喘、皮疹、胃出血、多形性红斑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它对肝、肾等内脏也有损害,严重者会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长期反复应用此药,还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血绣等明显减少.幼儿服用阿斯匹林时应特别小心.APC全名为复方阿斯匹林,含阿斯匹林、非那西丁和咖啡因;
PPC名为氨非咖片,含非那西盯氨基比林和咖啡因.这2种药中含有非那西丁,服该药过量可产生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临床表现为紫绀.久用非那西渡导致肾乳头坏死,引起肾坏死.扑热息痛又名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等,它是有近百年历史的退热止痛药.该药的解热镇痛作用缓和持久,在推荐剂量下,不良反应很少.目前,它是小儿退热首选药物.
标签:感冒,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