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食管是由鳞状上皮覆盖的,而Barrett食管(巴雷特食管)指的是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临床现象。
通常认为与反流性食管炎相关,并有发生腺癌的可能。
巴雷特食管会变成食管癌吗
这点已明确,巴雷特食管与食管腺癌关系密切(食管癌分鳞癌和腺癌,国内以鳞癌多见),癌变率在5%~20%左右,属于食管癌前病变。
癌变的概率与是否伴有异型增生关系密切,不伴异型增生的巴雷特食管,癌变概念较低,伴有中到重度异型增生的癌变概率高。
巴雷特食管的主要临床意义是其与食管腺癌的关系,对于普通人群和单纯GERD病人,并不建议常规筛查巴雷特食管。
对那些有多个危险因素的病人(年龄50岁以上,长期反流性食管病,膈疝,肥胖特别是腹部肥胖者),则应该定期复查。
治疗的目的是缓解和消除症状,逆转食管柱状上皮为鳞状上皮,预防和治疗并发症,降低食管腺癌的发病率。
1、药物治疗: 抗酸是治疗反流症状的主要药物,在抑酸药物中,质子泵抑制剂(某某拉唑)优于H2受体拮抗剂(某某替丁)。
促动力药、粘膜保护剂等对控制症状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有一定疗效。
非甾体抗炎药物能减少患食管癌、尤其是腺癌的风险。
一般认为只要发现早、治疗规范,病变是可以逆转的,经过规范的治疗,85%以上的巴雷特食管通过药物可治愈。
2、内镜治疗: 对不伴异型增生的巴雷特食管,因其癌变的概率低,不提倡内镜治疗。
伴有轻度异型增生者,癌变概率亦较低,可先行内镜随访,如果是已经出现的中到重度异型增生可以局部处理或切除。
目前常采用的内镜治疗方法有: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凝固术、消融术等。
3、手术治疗: 对已证实有癌变的Barrett食管患者,原则上应手术治疗。另外,反流使用药物无法控制者可行手术治疗。
Barrett食管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尽管有关Barrett食管与胃食管反流之间的关系已被大多数学者接受,但Barrett食管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胃食管反流病人中,只有10%发展为Barrett食管,而90%的患者并不发生变化。
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学说,即先天性学说和获得性学说。
1.先天性学说
先天性学说认为Barrett食管是由于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柱状上皮没有被鳞状上皮完全替代所致,因此食管下段遗留下胚胎时期的柱状上皮。
一些临床观察也支持先天性学说。
2.获得性学说
有研究认为Barrett食管是一种获得性疾病,它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有密切关系。食管下段长期暴露于酸性溶液、胃酶和胆汁中,造成食管黏膜的炎症和破坏,导致耐酸的柱状上皮替代鳞状上皮。
研究证实,大多数Barrett食管病人存在反流性食管炎。
关于Barrett食管柱状上皮的来源尚未定论。目前有几种看法:
①来源于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
②来源于食管贲门腺体细胞;
③来源于胃黏膜或原始干细胞。
Barrett食管的发病年龄自出生1个月至88岁均有报告,年龄分布曲线呈双高峰,第一高峰在0~15岁,另一高峰在48~80岁,但临床上多见于中、老年人。
Barrett食管的发病在男性多见,病人仅有食管下端的柱状上皮化生,一般无症状,故大多数病人可终生不出现症状。
Barrett食管的症状主要是胃食管反流及并发症所引起的,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症状为胸骨后烧灼感(俗称烧心)、胸痛及反胃或反酸,部分患者因食管狭窄或癌变出现吞咽困难。少数患者没有症状,只是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
检查
1.X 线检查
较难发现Barrett食管,有食管裂孔疝及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现,不是此症的特异性。
发现食管有消化性狭窄或体部有溃疡者应疑有Barrett食管。
2.食管镜检查
典型的Barrett食管是在胃食管交界上方出现红色的柱状上皮区,部分患者可见反流性食管损伤的征象。活检可证实并找到柱状上皮化生。
标签:巴雷特,食管,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