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韩非子.何氏篇》说是“璞”。唐代杜光庭《录异记》说:“藏星之精,坠入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称:“传国玉玺色彩青绿而玄,光彩照人”(相传,和氏璧曾被秦始皇命李斯改为传国玉玺)。
现代地质学的学者们,对和氏璧的玉石种类提出了很多观点。地质学家章鸿钊在其著作《石雅》中提出是有色变效应的拉长石(腊长石)和月光石。因为拉长石是斜长石族最重要的宝石,透过宝石面可以见到彩斑状的颜色。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绿松石。有的专家认为,和氏璧产自湖北荆州地界,绿松石是其特产,故和氏璧应为绿松石。
独山玉说是近几年来提出的,其主要根据是独山玉的主要矿物成分是斜长石,有多种颜色,,即一块独山玉正面看是一块白玉,而侧面看则可出现带状分布的白玉、绿玉、紫玉等颜色,正符合“侧碧、正白”的记载。同时,卞和生活的时期,楚国的都城位于现在南阳市淅川县,这时的独山玉已经开采,卞和是楚国人,得独山玉是有可能的。
然而,正是那个时代的韩非子,关玉“玉璞”的记载没有被引起重视。璞就是藏有玉的石头,外面是石头,美玉藏中间,故而“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璞玉在和田玉中有多种,有的是一层很薄呈多种颜色的外皮,称为皮子(有色皮、石皮之分);有的外皮很厚,是糖色(有外包和内渗之分)和石头,称石包玉。这种“石包玉”就是美玉被包在石头中,正符合和氏璧“玉璞”的特点。相反,拉长石、绿松石等都没有这一特点。加之蔺相如提到和氏璧“有瑕”,这瑕就专指玉。那个时代的玉德说多次提到和田玉的“瑕”问题。因此,和氏璧有可能是和田玉。
其实,古人也提出过和氏璧是和田玉。宋代科学家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在描述和田玉时说:“凡璞藏玉,其外皮曰玉皮,取为砚托之类,其价无几。璞中之玉,有纵横尺余无暇者,古帝王取以为玺,所谓连城之璧,也不易得”。他认为,“所谓连城之璧”就是昆仑山之“璞中之玉”。
您好,这问题多年来讨论争论性都比较大,有说岫玉,有说蓝田玉,还有说是南阳独山玉等,毕竟和氏璧名气大,各地方玉种都想沾光蹭名气。好比曹操墓某两地都说他们那是真正的^_^!
但现在和氏璧未出土前(估计难找着)一切都是未定数,所以下任何结论都毫无意义,按现代人的审美观和氏璧也未必是惊世美玉,这谜团当茶余饭后谈资吧。
#九芝海棠#来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和氏璧的由来。
据《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历王。历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历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荊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溪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壁。’”翻译成现代文就是:
楚国有一个叫卞和,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奉献给楚厉王,历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的眼睛流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为和氏壁。
那么,和氏璧到底是什么玉呢?
相传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由于和氏璧已经失传,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样,到底是什么材质的玉,今人已经无法得知,只能通过有限的文字记载中的描述加以想象。
根据史书记载结合和田玉的特点,我认为传说中的和氏璧就是和田玉,其依据如下:
1、根据典故:“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璞就是藏有玉的石头,外面是石头,美玉藏中间,璞玉在和田玉中有多种,有的外皮很厚,称石包玉。这种"石包玉"就是美玉被包在石头中,正符合和氏璧"玉璞"的特点。因此,和氏璧有可能是和田玉。
2、卞和得到的是一块玉璞,从成矿的理论可以知道,它是在软玉矿藏的远端石窝中生成的上好和田玉,非常稀少。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 ,“玉石之路”由昆仑山向中原(特别是楚国)是否经过荆山之麓也无从查考。但有一点,那就是从我国玉文化的特点和事实来看,在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上等玉璧,无一不是和田玉;
3、据史记《蔺相如列传》记载“完璧归赵”的故事,秦昭王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可见和氏壁只能是体现出王者尊的神器才能有如此大的价值,而当时和田玉已经从珍宝上升为神器,如果是块最好的白玉,就算品质再高,因为数量相对较多的话,秦昭王也不会下这么大的血本来换,可见和氏璧确实是货真价实的和田玉。
纯手工码字不易,认可我的观点请关注,转发,点赞!谢谢!
说到和氏璧,相信大部分朋友都会想起完璧归赵的故事吧,相传战国时秦国打算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才由此演变出完璧归赵的传世佳话。
那么这个和氏璧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属于哪个玉种呢?
关于和氏璧的来历,在《韩非子》和《新序》中都有记载,但是历史上对和氏璧的种种考证层出不穷,各有各的说法。
这也难怪,谁也没见过,用推测都能说出自己的道理来,比如说有人认为是蓝田玉,有人认为是独山玉,还有人认为是月光石。
但是我觉得其中最令人信服的一种推测是,和氏璧为一块完美无瑕的和田羊脂白玉籽料。
不过从一开始,这个和氏璧应该还裹着一层石皮,因为据资料上说,发现和氏璧的人叫做卞和的人,他是一个琢玉的巧匠。有一次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经过雕琢后卞和就捧着璞玉去见了楚厉王,希望得到奖赏,但楚厉王的玉工说这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背上欺君之罪被砍掉左脚。
其实皮壳在籽料上是很常见的。其次,卞和是楚国人,而当时的楚国正是和田玉从西部山脉运往中原的必经之路。
再者,据记载和氏璧“色正清”、“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这与籽料白中泛青的特点不谋而合。
另外,完璧归赵的故事中写道和氏璧纯白无杂、光彩温润,蔺相如为了从亲王手中拿回和氏璧,才假言玉上有瑕疵。
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命工匠将和氏璧雕琢成皇帝印章,这便是后来的传国玉玺。
我们做个假设,如果和氏璧被雕琢成传国玉玺的说法为真,那么更加说明和氏璧是一块质地细密、韧性极佳,适合艺术加工的羊脂白玉籽料。
看更多美学知识和东方传统手艺,欢迎关注【东家·守艺人】。
相信大家对完璧归赵这个故事都很熟悉了。蔺相如凭着自己的才学,带着和氏璧去秦国一顿嘚吧嘚就让和氏璧有重新回到了赵国。
可是大家知不知道,这块和氏璧原来是楚国的。原来上学的时候,只知道楚国有个诗人叫屈原。而现在因为《芈月传》的热播,和氏璧的原产地楚国又回到了大家的视线里。
那么和氏璧到底是什么玉呢?据专家推测,有可能是南阳独山玉。
首先,独玉的主要矿物成分是斜长石,外表极易风化为“璞”,而和氏璧之所以开始未被“玉人”认出,就是外面包的璞在“作怪”,所以它极似独玉;其次,有史书记载和氏璧为白玉,而独玉就有白色品种,且为最上等玉料;再者,独玉
标签: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