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heel pain)亦称为“跟痛症”,一组以足跟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疾病的总称,是临床常见的足部疾病之一。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体型肥胖更易患此病。本病起病缓慢,少数可急性发作,多发于一侧。主要症状是足跟底部疼痛,以行走、站立为明显,部分患者踏地时局部有刺痛感,患处不红不肿,在跟部前方偏内侧常有局限性压痛。50%以上患者跟骨摄片有骨刺存在,其与劳损和退变有密切关系。
heel pain
跟痛症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本病不会遗传
骨科
足部
足跟部疼痛
确切病因尚不清楚
体格检查、血常规、X线、MRI、肌电图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患者的疗效差异较大,部分患者经过各种治疗后疼痛可能仍然存在,需要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但通常本病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故患者无需过分担忧。
根据疼痛部位可分为: 1、跟跖侧疼痛 常由于跖腱膜炎、趾腱膜断裂、跟脂肪垫炎、足底外侧神经第一分支卡压症、跟骨骨刺、跟骨骨膜炎,以及跟骨骨折等引起。 2、跟后部疼痛 常有跟腱炎、根尖滑囊炎等引起。
1、经常运动的人群容易出现足跟的劳损或是外伤,也容易出现本病。 2、肥胖者、老年人容易发生本病。 3、大部分患者年龄为40~70岁。
足跟疼痛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跟部足底跖腱膜、跟垫、神经、跟骨、跟腱等多种结构病变有关。多数患者是由于跟骨结节的附着处受到长期、持久、过大的牵拉而发生的慢性损伤所致,也可由跟骨关节疾病、外伤、运动、长期站立行走等所致。
1、足底跖腱膜损伤 (1)急性损伤是指跖腱膜断裂和拉伤,导致出血水肿,引起炎症因子释放,直接刺激神经末梢引起足跟疼痛。 (2)慢性损伤主要表现为跖腱膜炎。足底跖腱膜炎是成人慢性跟下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以跟骨结节内下侧疼痛和局限性压痛为最常见特征。慢性炎症病变引起的跖腱膜足跟痛,可能与长期的慢性炎症因子刺激游离神经末梢有关,而退变引起的跟痛可能与足底跖腱膜生物力学改变有关。 2、跟垫病变 跟垫是一种特殊且复杂的脂肪组织,其内部存在许多纤维组织将脂肪垫分割为微小间隔,纤维膜将脂肪球隔离开,形成蜂窝状结构,这种纤维结构能把脂肪组织固定在单个空间内,当受到压缩负荷时发生形变,产生吸收震荡从而保护跟部的肌肉、血管、神经以及敏感的骨膜。跟垫损伤后跟垫自身结构特性发生改变,从而发生力学改变,导致应力集中,最终可能引起跟痛。青年时期,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震荡;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 3、神经性跟痛 后跟部神经走行复杂,很多专家认为神经卡压在跟痛症早期和顽固性跟痛症中起重要作用。神经性跟痛经常表现为烧灼样痛、刺痛或麻痛,这种神经性跟痛还可能与神经根受压和足跟部神经瘤有关 4、跟骨病变 (1)跟骨骨刺:人的跟骨近似长方形,其跖侧面有前结节、外侧结节及内侧结节等3个结节。前两者范围小,不负重,内侧结节较大,接触地面,承负体重。而且在内侧结节浅层有强大的、维持足弓的跖腱膜附着其上。在正常行走过程中,内侧结节平时承受的应力较大,久而久之,就容易成为慢性损伤的部位所在。虽然人的足跟部皮肤较厚,并有特殊的脂肪垫起到缓冲压力、减轻震动的保护作用,但是长期反复的硬物磨伤或长期挤压也可造成跖腱膜等在跟骨结节附着部分的无菌性炎症。这些慢性损伤、无菌性炎症等长期存在,就可在局部逐渐纤维化、钙化,形成与跖腱膜方向一致的骨刺。骨刺的形成更易使足跟部产生疼痛。 (2)跟骨高压症:跟骨内不断增加的骨内压和血管淤血是跟骨高压症引起跟痛症的部分病因。 (3)跟骨应力性骨折:急性损伤引起跟骨骨折后,有一部分患者后跟部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表现。其多是由跟骨骨折足弓改变、跟垫损伤、足底受力分布改变,以及跟骨周围组织损伤等引起。 (4)跟骨骨质疏松:部分跟痛症患者表现为足跟部酸痛,可为双侧。晨起时或休息后稍一活动时加重,充分活动后缓解,合并有腰背部疼痛。对于这一部分患者跟痛可能是由于跟骨骨质疏松引起。目前骨质疏松引起的跟痛具体病理机制还不清楚。 5、其他原因 各种原因引起的下肢力线异常都会导致足跟部负重部位的改变,如创伤所致踝关节内、外翻畸形。长期慢性足跟部负重异常会导致步态改变、继发性平足以及足跟部疼痛等症状。
1、体重太大,超重和肥胖。 2、过量运动、长期站立或行走。 3、鞋不合适。 4、高龄。 5、足部畸形如足外翻、扁平足等。 6、有关节炎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
大部分患者常表现为足跟下疼痛,晨起或坐片刻后会加重,行走几步后疼痛减轻。白天时症状较轻,患者感觉相对良好,傍晚后疼痛逐渐加重,不负重后可缓解。由于外伤等原因导致的足跟痛可能有不同的表现,疼痛呈持续性,随时间变化不明显。部分患者病变区域按压疼痛,有轻微肿胀及发红。
部分患者可能有跟骨水肿、趾筋膜撕裂等并发症。
1、外伤后足跟部红肿、疼痛。 2、足跟部自发持续或反复疼痛,影响行走。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须及时就医咨询。
患者通常可以到骨科就诊。
1、患者在就诊前应注意休息,尽量着舒适的鞋袜。女性患者避免穿高跟鞋。 2、患者在检查前几天尽量清淡饮食,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同时避免饮酒、熬夜等情况。 3、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足跟痛的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加重吗? 2、您除了足跟痛以外还有其他症状吗,如低热、盗汗、疲乏、无力、局部肿胀? 3、您的足跟痛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4、您既往出现过足跟痛的症状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5、您近期接触过结核患者吗? 6、您平时有穿高跟鞋的习惯吗? 7、您的工作什么?会需要经常久站或行走吗?
1、我为什么会出现足跟痛的症状?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我的症状严重吗?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需要住院吗? 4、我现在需要用怎样的手段治疗?能治愈吗? 5、这些治疗方法对我有什么风险吗? 6、我的诊断和治疗的下一步是什么?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回家后我应该注意什么? 9、如果需要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当患者反复出现足跟部疼痛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详细的询问患者的病史,然后对足跟进行视诊和触诊,了解基本病情。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进行血常规、X线、MRI、肌电图等检查来辅助诊断。
医生会检查患者足跟部有无红肿、畸形等。
行血常规检查,了解患者有无感染、贫血等情况发生。
1、X线片 可见在断腱膜跟骨附着处有骨质增生。 2、MRI 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足部软组织和骨骼解剖情况。
如果患者症状已持续数周或数月,医生可能建议行肌电图检查,判断是否有神经卡压。
医生首先询问详细的病史,了解疼痛的各种特征,包括发病快慢、疼痛性质、发作时间、伴随症状,以及加重或缓解因素。根据患者的病史、典型的症状及体征,结合相关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诊断过程中需要鉴别跟骨骨髓炎、跟骨结核等跟骨感染性疾病。若患者双侧足跟呈对称性发病,需要排除系统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
1、跟骨骨髓炎 也有足跟痛表现,但局部可有明显的红、肿、热、痛等急性感染征象,严重者伴有高热等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和X线检查可确立诊断。 2、跟骨结核 多发于青少年,病程长,全身情况差,并有低热、盗汗、疲乏无力和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局部肿痛明显。实验室检查及X线检查可鉴别。 3、类风湿关节炎 主要症状是手、手腕、肘、脚、脚踝、膝盖,以及颈部的关节疼痛、僵硬和肿胀。它通常同时累及肢体两侧。此外,可能会累及关节外部位,如眼睛、肺、心脏、神经或血管。该病有时可在肘部、指关节、脊柱和小腿骨上形成结节样隆起。
治疗主要是为了减轻疼痛,控制病情发展,阻止发生不可逆的骨改变,尽可能的保护足部关节和肌肉的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足跟痛很少需要手术缓解症状,通过调整日常生活习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物理治疗等保守治疗,大部分患者都可缓解疼痛。如果患者的症状无缓解,且患者愿意接受手术,也可以选择手术治疗。
注意适当休息,减少负重,避免剧烈运动,穿软底鞋。可以使用鞋垫(杯状和衬垫)来缓解症状。
1、消炎镇痛药物 主要是非甾体消炎药,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常用药品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此类药物胃肠道反应比较强烈,既往有消化疾病病史患者慎用。 2、局部封闭 选择痛点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此疗法需谨慎使用,当大多数保守疗法失败时,许多临床医生借助于此疗法。本疗法短期内的疗效是肯定的,但是糖皮质激素导致的副作用更值得关注。它可能引起足底腱膜、跟腱断裂及足跟脂肪垫的退化。
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糖皮质激素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患者日常行走者,医生可能会建议手术治疗。患者需要了解通过手术治疗,症状也可能无改善。医生可能选择: 1、做单根神经的松解。 2、跟骨截骨术。 3、跟骨结节内下切除术。 4、减压手术。 5、将整个跟下脂肪垫掀起,松解所有跟骨结节前方的软组织。
为了消除跟骨部的炎症性疼痛和改善行走功能,除减少患侧足跟疼痛区域负重外,还可以用具有温热效应的治疗方法,如热水泡脚、超短波、冲击波、激光等。
1、肢体锻炼 主要包括跖腱膜牵拉和跟腱牵拉锻炼。由于跟腱挛缩是引起跖腱膜炎常见的原因,而跖腱膜牵拉有助于炎症的消退。每天反复的牵拉跟腱、跖腱膜是减轻跖腱膜炎患者疼痛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纠正足部内线不足 如使用足垫,高弓足使用半硬适应性足垫,平足使用稍硬的支撑性足垫,能够减轻跖腱膜牵拉,使用跟骨垫可减轻足跟部的冲击力量,从而减轻疼痛。 3、肢体固定 疼痛严重时,可用夜间夹板或石膏托固定踝关节背伸5°~10°,以免使跖腱膜在夜间痉挛,晨起活动时引起疼痛。美国足踝外科协会2010年足跟痛诊疗指南指出:对于足跟部疼痛持续6个月以上的患者应考虑用夜间夹板支架治疗, 夜间夹板支架固定的理想时间一般为1~3个月,其疗效与夹板种类有关。疗效是肯定的,但患者比较难以接受。
治疗周期不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多数患者可通过及时治疗干预,有效缓解疼痛,控制疾病进展,维持正常行走功能。部分患者由于认知不足,不重视治疗干预,可能会出现症状持续加重,出现足跟剧痛、行走困难甚至不能行走,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
本病会引起患者跟部疼痛,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运动。
部分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后疼痛仍然存在,无确定的治愈性结论。
85%~90%的跟痛症可通过保守治疗缓解。
病因复杂,较难完全根治。
容易反复发作,大量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严格的6个月保守治疗,80%的跟痛症患者症状无复发。
患者要注意减重,避免过度负重。选择柔软、宽松的鞋,可使用合适的足跟垫。平时适当锻炼,可选择骑自行车等非负重训练。可在睡前用温水泡脚,中老年人注意补钙。
1、适当锻炼,锻炼时首先要注意选择一双合适的鞋子,尽可能的做非负重锻炼,如骑自行车和游泳等。 2、避免过度负重,包括控制体重,避免负重及重体力劳动。 3、穿鞋要宽松,鞋底要有弹性、柔软。 4、使用合适的足跟垫、矫形垫。 5、中老年人注意补钙,防止骨质疏松。 6、坚持每晚用温水泡脚30分钟左右,或者给足部做简单的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根据医生的安排定期复查。
患者在饮食中应避免摄入刺激性的食物或饮料,还要注意均衡饮食,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有利于身体恢复。
1、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可以选择瘦肉、鱼类等,食用时注意充分烹饪。 2、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有利于身体健康。 3、中老年人注意补钙。
1、少吃辛辣刺激、过冷、过热的食物。 2、少饮酒或不饮酒。 3、少吃油炸、熏烤、火锅等食物。
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防止本病发生的方法,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控制危险因素来降低发病可能。 1、需要长期步行或是站立的人群,注意做好足跟的保护,选择合适的鞋子,可适当应用鞋垫,尽量减少足跟的磨损。女性尽量避免长时间穿着高跟鞋运动,注意选择合适高度的高跟鞋。 2、运动前做好充分的热身,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不要选择强度过高的运动,防止足跟受伤。 3、出现外伤、关节病时应及时治疗,控制病情发展,以免延误病情。 4、均衡饮食,为身体提供所需的营养。规律作息,适当休息,及时排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保持正常的体重,增强体质。
标签: